凝聚力量高质量发展超越 加快建设“两高两化”示范区
来源:集美报 时间:2021-10-26 10:39 阅读人数:
  我区召开社科界学习贯彻区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座谈会 
  10月22日,区委宣传部、区社科联召开全区社科界学习贯彻区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座谈会。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庄志辉出席会议并讲话,区委宣传部干部党员参加了学习。
  六位社科界代表分别结合自身研究和集美区实际,畅谈了对区党代会精神的深切体会和深刻理解,围绕集美区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从经济新旧动能转换、文化强区、基层治理、生态环境等不同的角度提出了意见建议。
  庄志辉指出,召开座谈会就是要充分发挥社科界理论阐释、宣传引导的优势,引导全区广大干部群众把思想统一到党代会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高质量发展超越、加快实现“两高两化”示范区建设上来。
  庄志辉强调,全区社科界要把握方向,增强政治自觉,全面领会切实贯彻党代会精神,把自身及部门工作融入区委区政府事业大棋局,为全局添彩。要服务大局,增强主观能动性,找准社科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点、切入点和突破点,精心组织理论研究与阐释,推动社科成果的决策转化。要开阔视野,坚持创新发展,完善新型特色智库建设,创新社科普及形式,做出特色做出亮点做出品牌。
  社科界学习贯彻区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座谈会发言摘编

  以数字经济创新驱动
  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章颖薇(集美大学财经学院教授)
  为贯彻落实好集美区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在省、市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的大局中展现作为,集美区要牢牢抓住创新这个关键变量,立足自身优势,以数字经济为引领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第一,建设高水平协同创新体系。要发挥市场配置要素与政府引导的双重机制,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机制,把集美打造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高精尖经济结构和新兴产业聚集地。政府可成为搭建校企合作的桥梁,建立以产业创新发展为主要目标的创新联盟,形成高校与企业开放融合、优势互补的协同创新生态体系。
  第二,打造高能级数字经济枢纽。通过重点发展公共安全大数据、信用大数据、交通大数据、文化创意大数据等垂直领域应用,发挥数据生产要素的创新引擎作用。聚焦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推动工业大数据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的应用。开展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率先支持试点企业深化智能制造基础软硬件产品以及智能制造装备等的应用。
  第三,构建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集美区应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服务业繁荣发展。政府要从给土地给优惠转向给场景给机会,以新思维和新应用场景,引导市场要素向优质高效领域流动聚集。集美作为传统文教区,可以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文旅商康养”等跨界融合,形成更多“互联网+社会服务”新平台、新业态、新模式。
  第四,打造高标准创新服务平台。集美区可将软件园三期打造成为培育数字经济独角兽企业的主阵地。依托园区的创新资源,吸引和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企业进驻,鼓励企业向德国的“隐形冠军”学习。构建高效的独角兽企业交互合作系统,在浓厚、宽松、互助的创业氛围中实现创新创业企业在技术、人才、资本方面的资源共享,进而促进瞪羚企业、准独角兽企业、独角兽企业快速成长。数字技术、数字经济发展前景广阔,集美区可依托金砖未来创新园,在金砖国家数字经济的国际合作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提炼文化发展模式
  打造文化强区品牌 
  ●陈庆超(华侨大学生活哲学研究中心教授)
  集美区第九次党代会报告强调要坚持文化铸魂、深化“人文集美”建设,详细提出加快打造“文化中心”“艺术之城”的科学发展战略。
  从实际发展情况来看,经过长期的努力奋斗,集美区在物质层面和非物质层面取得了不俗的文化建设成就。如何将一系列行动和举措提炼为具有更大影响力和更好适应度的文化创新发展模式,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一方面,集美区要突出具有共同性意义的核心价值理念及其价值体系,打造易于传播的精神文化发展范式。将经验杂多抽象为某种可记忆、可传承的思维模式,这是人的独特能力。今天的集美在嘉庚精神的记载和阐释方面匠心独运,系统地构建了融合文学作品、影视创作、器物呈现和社会实践等多维一体的实践模式,高效地哺育着集美人的敦厚品性。在丰富实践素材的基础上,以多元对象依赖于范畴的思维方式,凝练某一价值理念,并据之构建出兼容的价值体系,在宣传、写作和创作时做到纲举目张,将能使集美的人文精神和价值理念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另一方面,有影响力的文化创新需要高水平的人才参与创作与传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所强调的,我们党始终重视培养人才、团结人才、引领人才、成就人才。集美区汇聚了14所高校,形成了三大文教板块,在人才培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未来的文化发展战略应该注重于自身优势的发挥,探索高校发展与地方社会发展相结合的有效模式,让集美区独特的价值理念和文化精神走入校园,吸引众多的青年学子通过微视频创作与传播、社会调查报告撰写、论文写作以及文化产业创业等多种方式投身于本地的文化建设中,也让来自不同国家、不同省份和不同地区的莘莘学子烙印下并传播好集美精神和集美价值。
  总之,人能弘道,优良文化的建设需要高素质人才通过合理的思维方式主动继承、积极创新、热诚传播。在集美文化强区战略发展过程中,应当依托自身的实践特色,凝练更具共同性的文化传承模式和精神价值理念,为铸就中华文化的新辉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治理
  推进后溪流域综合整治
  ●唐立娜(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研究员)
  在10月14日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生态文明论坛上,厦门市集美区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由生态环境部进行命名授牌。集美区后溪流域属于典型的半城市化小流域,是自然过程和城市化过程高度耦合的区域,涵盖了山水林田湖草的全部特征。北部山地以林地等自然地貌为主,中部和南部地区的丘陵/平原显现出大量农业用地、建设用地以及农村居民点相间分布、犬牙交错的景象。同时,后溪流域上游是厦门市重要的饮用水水源地(坂头—石兜水库),下游连接着厦门市着力打造的城市景观水体(杏林湾)。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集美区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坚持守护绿水青山,提升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以厦门市后溪流域为示范区,耦合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变化/景观格局演变与污染物的陆-水迁移生态过程,有效识别水体面源污染的薄弱环节、关键要素和关键区域,应用城市模拟器有针对性地筛选控制手段,以较低的“增绿”成本实现较高的“碧水”收益,降低水生生态系统的陆源风险源,以期为流域的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提供科技支撑,谋划后溪流域有关新型城镇化、产业发展和生态治理的协调发展。
  二是建立生态系统长期观测研究站,构建以物理、化学、生物完整性为基础的河流水库生态监测体系,研究微生物、病毒等在流域内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开展生物多样性长期监测和水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定期发布后溪小流域健康报告。
  三是挖掘后溪流域生态产品的文化服务价值,实现生态产品提质增量和生态载体溢价。利用后溪小流域自然资源丰富的优势,打造全国首个全流域生态文明教育和景感体验生态走廊。在流域中、上游建设一系列囊括休闲游憩、自然研学、科学研究等的文旅科教基地,面向公众尤其是在厦中小学生等进行科普研学教育,提升人民群众对生态产品的理解和景感体验。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
  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林  婷(厦门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近年来,集美区按照中央的总体要求,根据厦门市的部署,结合集美城区的具体实际,实事求是地探索创新,以党建把舵引领基层治理新航向,紧紧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打造最具安全感城区为建设目标,在基层治理过程中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统筹联动取得了突出成绩。
  集美区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在治理提效上,将聚焦基层治理创新,全面推广“近邻”党建模式,构筑“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完善群防群治机制,打造最具安全感城区。可以继续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以期获得更大的提升和拓展空间。
  一是探索创新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模式。应紧扣社会治理抓好党建工作,构建上下联动、横向协调的整体治理格局,促进基层党建和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融合,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可以从结构、功能、过程、思维等方面探索党建嵌入基层治理的深度融合模式。
  二是要推动自治法治德治的深度融合。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精髓是“融合”,要切实做好深度融合的大文章。完善百姓议事、乡贤参事的社区协商共治的机制,探索新的形式,加快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基层民主协商新格局。
  三是要把基层治理与基层服务有机结合。要改变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式,探索协商式、合作式、恳谈式的服务方式。推动治理重心下沉。通过社区基层的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基层综合性的服务,化解好辖区内居民间的纠纷矛盾,解决好居民所急、所需,尽可能为居民提供最便利的服务。
  四是要利用现有优势加快基层智慧治理能力的建设。基层智慧治理不单是数字设施设备的投资和建设,更需要相应的人力资源配置。设施设备投资必须与管理人员、服务人员有机结合,与服务对象、服务目标有机结合,与各级干部、社区居民的数据使用能力有机结合,努力把社区智慧治理建成服务有效、治理有序的工作体系,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加快新城开发建设
  推进“产城学人”融合发展
  ●王  蔚(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副教授)
  集美区坚持跨岛发展战略,高起点优化城区空间布局,高标准推进新城开发建设,高品位推进城区精细管理,高水平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在打造“产城学人”融合新城区上攻坚突破,是集美区今后发展的主要思路之一。“产城学人”深度融合,“产”是基础,“城”是载体,“学”是源泉,“人”既是主体又是融合的目的。“产城学人”融合发展的协调途径主要有:
  从产业引领路径看。一方面,龙头产业引领推动产业联动,围绕智能制造示范区目标,实施“互联网+制造业”,推动重点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实现“机器换工”;大力发展软件信息服务业,加快培育动漫游戏、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等产业链;加快形成区域城市演艺中心、商务商贸物流中心,打造海西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营造更具吸引力的营商环境。另一方面,完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和基础设施规划,全力推进产业功能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
  从城区空间融合看。集美“一心四片”城市格局已逐步连片成势,加快形成城区中心,以争创“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为抓手,打造宜居的城市生态空间;把握“互联网”发展机遇,提升智慧城区功能;优化城区空间布局,将集美创业园区纳入创新生态系统。建设“产业社区”,以企业和员工需求为目标,建立“企业—社区—社会”的生活圈,整合周边资源,建设功能设施,做好综合性配套进而吸引人才。
  从“政产学研”合作角度看。探索“三层对接”合作模式,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参与、院校推动的有效联动,形成学校对接企业、专业对接行业产业、师生对接职业岗位的合作模式;建立产学相连专业设置的联动机制,院校通过设置对口产业的专业,使集美区院校点(专业设置)、线(产学结合)、面(校企合作)有效联动。在办学、育人、师资、就业方面开展工学结合机制:教学内容与生产任务结合、技能鉴定与课程考核结合、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结合、顶岗实习与预就业结合。鼓励社会资本以技能培训、素质拓展、能力提升等形式进入教育行业,多种教育形式共同发展,提高集美区整体教育水平。
  依托区位优势
  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陈鼎庄(厦门华厦学院副教授)
  集美区坐拥集美、杏林两个国家级台商投资区,可以依托区位优势,更大力度深化两岸融合,更深层次推进集成改革,更实举措提升营商环境,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攻坚突破。
  创新对台商金融服务新举措,探索海峡两岸金融融合发展新路。集美区应继续探索两岸金融融合发展新路,解决好台商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厦门银行推出全国首创,专为诚信纳税台企打造纯信用贷款产品——台商税易贷。可以免抵押、免第三方担保,为近2年纳税评级皆在B级以上的诚信纳税台企提供信用贷款。政府可以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解决台商融资困难方面拓宽思路,如将跨境电商账号、直播平台等都纳入信贷评级考量因素,多方面、多渠道解决台胞来厦创业的资金问题。
  将厦门自贸片区的优惠政策落细落实。厦门海关、市贸促会等部门可适时出台举措,切实解决台资企业有关海关监管严格、手续烦琐的难点和痛点。对台资企业因疫情延迟复工造成加工贸易手(账)册超过有效期(核销周期)的,海关可办理手(账)册延期手续,企业事后补充提交有关材料。探索利用各种信息化手段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要进一步依托目前成熟的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对日常监管进行改进,积极推进以信息化和数字化为主的区内监管模式,探索实施企业自核单耗的管理方法,规范出境加工监管流程。
  改善营商环境,深挖配套服务,将台企的根留在厦门。厦门应着力通过改善营商环境,在部分台企将生产基地内移的同时,尽力吸引台企将总部、管理中心、研发中心等设在厦门,助力厦门产业升级。政府可以通过调研,合理设定台商投资区、各种产业园区的入驻门槛。
  鼓励和支持台湾青年来厦实习、就业、创业。集美区可以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吸引台湾青年来厦门投资创业,解决台湾青年来厦门创业、就业、生活的后顾之忧,打造台胞登陆“第一家园”。集美区可以建设一个台湾青年创业基地,为台湾青年来集美创业提供优惠政策。同时,建设台湾青年人才公寓。可以针对台湾青年提供一定的财政支持,鼓励在厦台湾青年缴交医保、社保。
  (记者 冯立东 通讯员 陈雨   来源:集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