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号: ]
当前位置:活动新闻 >
阿尔勒摄影展精品“空运”来厦
2015-11-13

本报为您导览2015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园博苑展厅

  

《远影》作品。

  

▲《费里尼:8 又 1/2 的色彩》作品。

  

▲《费里尼:8 又 1/2 的色彩》作品。

  

《远影》作品

  

▲叶锦添“Lili”系列作品。

  

▲《天堂年度报告》作品。

  本版文/本报记者 应洁

  见习记者 林路然

  由超过100位国内外艺术家、策展人,几千幅作品,超过10000平方米展览面积所支撑的2015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可谓是一个异常“庞大”的项目,光是“走马观花”看一圈下来就足够花上大半天,如果要细细观摩,在展馆里泡上几天也完全没问题。

  本次展览的三大展览地点——园博苑、嘉庚艺术中心、三影堂厦门摄影艺术中心也非常有特点,它们中既有首次开放的艺术空间——作为三影堂“南方总部”的三影堂厦门摄影艺术中心,也有以嘉庚建筑形式建造的新城地标——嘉庚剧院所在的嘉庚艺术中心,以及占据“亚洲最大海上园林”得天独厚优美风光的园博苑主展馆,每一个展览空间本身就是一道风景,加上艺术家、策展人精心准备的艺术项目,将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为厦门带来“史上最大规模”的当代摄影艺术盛宴。

  昨天,本报预告了将在三影堂厦门摄影艺术中心开幕的森山大道摄影作品展,这将是全国范围内对森山大道丝网印刷作品最大规模的展出,是此次三影堂展厅的最大亮点。

  在风景如画的园博苑展厅,会拿出三层空间为此次摄影季所用,并且每一层都有不同的有趣亮点。值得一提的是,从法国阿尔勒国际摄影节“空运”到达的5个最佳项目,即将在园博苑主展馆一楼展出。

  明天本报还将为您导览位于嘉庚艺术中心的展览内容,敬请期待。

  【购票须知】

  2015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的观展时间为11月16日至12月16日每日9:00-17:00,以园博苑西门为唯一指定入口。园博苑到嘉庚艺术中心可乘坐电瓶车至敏悟桥,再步行至嘉庚艺术中心展馆和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为保证展览的安全和观展效果,每日将限制人流。因此,此次将采取持票入场观展方式,获取票的有关方式如下:

  ?县级以上摄影协会会员凭会员证、厦门市民凭户外运动卡至园博苑西门免费换票入园,一人一票。

  ?中小学、高校学生凭学生证即可10元购票逛园和观展。

  ?凭厦门晚报夹报即可20元购票逛园和观展。

  ?关注集美区媒体官方微信公众号“天下集美”发送关键字“JM”,获取回复码,凭此码即可20元购票逛园和观展。

  【特别提醒】

  目前集美新城广场都已实现wifi全覆盖,并开放无密码免费使用哦。

  【摄影季介绍】

  “2015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由厦门市文联、集美区文联指导,北京三影堂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厦门市天下集美文广传媒有限责任公司主办,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分行、厦门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支持,与上周举办的 “2015厦门(集美)草莓音乐节”一样都是“人文集美·艺动新城”系列活动,同时也是2015厦门国际时尚周的重要组成部分。

  去园博苑展厅奢享摄影艺术盛宴

  共有三层空间,每层都有亮点

  【1楼:】

  《费里尼:8又1/2 的色彩》

  就像魔术一样,费德里科·费里尼的传奇黑白电影《8又1/2》“彩装”登场,在摄影师保罗·罗纳德的镜头下变得不朽。制作人原本请他拍摄黑白场景。但罗纳德有两台哈苏摄像机,而他在第二台相机上装上了彩色胶卷。这部电影从未被设想过以彩色的形式呈现,直到罗纳德的一盒被遗忘已久的底片最近被发现。色彩将我们抽离出电影的严密结构,领到场景背后,向我们展示了费里尼的布景中盛行的喜庆气氛。本展览由阿尔勒国际摄影节主席萨姆·斯道兹策展。

  《天堂年度报告》

  从特拉华到泽西,从新加坡到巴拿马,再从不列颠维尔金群岛到伦敦城——避税区以暴风之速而又不动声色地占领了全世界。关于避税区的新闻每天都在上演,并迅速成为政治争论中持续、固定的话题,保罗·伍兹与加布里埃尔·加林贝蒂带领我们深入那与我们所想象大相径庭的罕见、秘密之境。

  《唱片汇-唱片封面摄影的伟大探险》

  唱片、摄影这两件在20世纪留下了自身印记的媒介,通过自身的各种形式相互影响,从艺术品到插图,从装饰到实验。展览正是基于这种意图和命题的多样性而成。摄影师展示了许多经典。谁不曾因为封面而买下一张唱片?

  《阿尔勒发现奖》

  每年阿尔勒摄影节都会给当年崭露头角的摄影师颁发发现奖,今年,包括大奖得主的四组发现奖艺术家将在厦门展出,比如新加坡艺术家赵仁辉的《世界动植物指南》等。

  《阿尔勒图书大奖》

  阿尔勒图书奖分为图书大奖和历史图书奖,分别奖励给一年以来最为出色的摄影类书籍和专题摄影记录类书籍,此次展览将展现包括大奖得主在内的几十本精选摄影画册。

  【2楼:】

  《灰/刃/框/洋》

  ●艺术家:雎安奇,向振华,邵文欢,沈凌昊,李舜,瞿王菲,萧潇,郭奕麟,包小强,九口走召,沈学哲,孙大棠,郭熙、张健伶,沈晓闽,林科,V370

  ●介绍:艺术家们针对以下4个意象进行思考和创作:“灰”既是灰烬的灰,也是灰色的灰,它可以是摄影的灰度,也可以是成像的颗粒;“刃”代表截断主观与客观,也代表截断时间流;“框”是创作的过程——观察、选取、构图、装入、定型,也是哲学的思考——现实与再现的界定、现实与超现实的边缘等;“洋”更是无所限定,可以表现今天无尽复制的时代,也可以是镜花水月,梦幻泡影……

  《离线眼球(WiFi器官)》

  ●艺术家:吴珏辉

  ●介绍:出于本能,我们习惯于以第一人称视角来观察世界,而这个作品却让“眼球”脱离身体,成为离线器官。

  《消失的框架-主流以外的香港故事》

  ●艺术家:苏庆强、李文杰、岑允逸、梁思鸣、刘智聪

  ●介绍:艺术家透过独特影像重新想象香港,展现较少被探索的都市生活角落,并对传统摄影的陈述和表现形式作出挑战。

  【3楼:】

  《照片回收计划》

  ●艺术家:雷磊

  ●介绍:过去几年中,艺术家从北京附近的垃圾站回收了50多万张35毫米彩色胶片,这些胶片浓缩了过去30年首都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艺术家从中选择了3000张制作成这部动画,让参观者重温当年的北京往事。这部动画曾获得荷兰国际动画节最佳动画短片奖。

  《Lili的前世今生》

  ●艺术家:叶锦添

  ●介绍:叶锦添因服装设计、电影美术方面的出色成就闻名,同时,他还是一名摄影师。此次展览主要聚焦于一个名为Lili的形象。这个形象已经不是第一次在叶锦添的作品中出现。一开始,Lili只是一个真人大小的人体模型,而后,叶锦添不断赋予她新的样貌和特点,为她挑选装扮、头发和饰物,让她看起来如同中国大城市街头任何一位年轻女性。叶锦添把Lili带到不同的地方,并且把她拍下来。跟着叶锦添的取景器,我们发现Lili在各个场合穿梭。照片承认了Lili的存在。

  (注:2楼、3楼介绍的摄影作品有节选。)

  【人物专访】

  李白诗歌给了她灵感

  ——专访2015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挪威策展人索拉

  索拉·杜文·巴利克(Thora Dolven Balke),1982年生于挪威北部,在伦敦和柏林生活工作,是近些年在挪威和世界范围内活跃的艺术家。她的作品往往会通过她自己的艺术实践过程来探索图像和声音的产生。她也积极地参与到艺术组织和策展平台的工作中,帮助其他艺术家的发展并且促进他们的作品与音乐,表演等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索拉是2011年罗弗敦国际艺术双年展(LIAF)两个主策展人之一,她的作品曾经多次参与大型展览,例如在2009年53届威尼斯双年展等。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首李白的中国古诗,给了万里之外的挪威艺术家索拉·杜文·巴利克(Thora Dolven Balke)以灵感。

  这是索拉第一次参加阿尔勒国际摄影节,她不仅是带来作品的艺术家,还是策展人之一,将世界各地包括自己在内的12名艺术家的50余幅作品汇聚于此。这也是索拉第一次来到中国,她喜欢李白的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创造出的意境,用其中“远影”一词来命名她的摄影主题。

  第一次来中国,觉得厦门亲切

  索拉扎着一头金发,在工作间里,和各国的伙伴们热情地打招呼。她喜欢宝丽来相机,即时拍即时取,触摸照片时像在触摸历史。她喜欢从相机里看世界,这让她有种旁观的感觉。她喜欢用各种道具创作,比如刀、肥皂、海绵等,在光和时间的作用下,影像发生变化,会带给她惊喜。

  索拉参加摄影展已经有10年了,但这是她第一次参加阿尔勒国际摄影节,更是第一次来到中国。她说,尽管从未到过中国,但在想象中,她对厦门有种与生俱来的亲切感,因为这儿和她挪威北部的家乡一样,是个港口城市,过去居民们靠海吃海,以打鱼为生,如今还多了个角色——全年迎来送往不计其数的游客。

  而真正到了厦门,索拉的感觉却又不同了,多了份陌生。因为比起家乡,这儿的发展速度之快让她印象深刻。“我刚来的时候,旁边的楼还没建好,才过去10天,楼就建好了。”当她进了岛内,迎面而来的人群、车流,更给她不小的冲击力。

  借助这次摄影展,索拉有机会在厦门待上3周。“这次摄影展的规格很高,参加者都非常优秀。”索拉希望能在影展上认识更多同道中人,交流经验。忙里偷闲,她也想把厦门逛透,好好品尝各色海鲜,细细品味功夫茶。

  “远影”与旅途有关,包含视、听作品

  因为工作关系,索拉奔跑在美国、德国、英国等地,旅途中感受的变化激发了索拉的灵感,此次摄影展上,她的作品和策展项目主题紧紧围绕着旅行。她说,长途旅行中,人们到了陌生的地方,迫不得已激活起了全身的感官,以应对语言不通等各种麻烦,因此,人们的行为习惯会有所改变。而当远行的人们再次回到家乡时,他们带回了来自外界的信息将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城市。

  在一位中国朋友的建议下,索拉读起李白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其中一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让她心动不已,她想,孤帆渐行渐远,成为影子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意象不正是自己想要表达的远游么。“远影”中的“影”作为汉字,也有电影,摄影的意思。毫不犹豫,她将策展项目取名为“远影”,英文名是”Distant shadow”。

  她介绍,“远影”项目包罗了12个艺术家对于旅行的理解,其中挪威艺术家Jana Windere带来一个声音作品,名为“North Atlantic Drift”。这是艺术家在北大西洋下录制的各种声音,包括鱼儿在交配、邮轮在前行、人们在海上作业等,参观者将通过耳机清晰地听到这些声音,感受海洋下的奇妙世界。在项目中,索拉也贡献出了自己的两个作品,全都来自她在旅行中的观察。她用摄影机记录,再经过光影处理,制作成了5分钟和15分钟的影像,将在影展上循环播放。

(来源:厦门日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