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鹭企业是如何打破国外垄断捧回国家科技大奖的?
2009-02-10 12:00
    新年刚过,从位于集美北部工业区的厦门金鹭特种合金有限公司传来好消息,金鹭特种合金有限公司与国家钨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牵头,北京科技大学协作完成的“‘紫钨原位还原法’超细晶硬质合金工业化生产技术”,在200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金鹭特种合金有限公司董事长、教授级高工吴冲浒说,以往厦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都是高校科研院所的课题,这次厦门金鹭公司的获奖,是厦门市企业首次获得国家科技大奖,也是此次大会上福建省惟一的获奖企业。 
    金鹭之所以能获得国家科技大奖,关键是这项技术打破了长久以来国外精密刀具对我国的垄断。该项目生产技术包含了超细碳化钨粉加工关键技术的突破,以及将超细碳化钨粉加工成硬质合金,再将硬质合金制作成精密刀具的生产流程,其突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和市场垄断,取代了此前世界上通用的两种日本和美国的制造方法,成为当今超细晶硬质合金工业化制造技术的最佳工艺。在此之前,中国的精密刀具和数控刀片几乎全部依赖进口,每年仅进口就要花掉近200亿元人民币。现在,金鹭的产品不仅取代了进口产品,广泛应用于航天飞船、飞机、轮船、汽车制造等,还出口到美国、日本、德国等先进刀具的制造国,这也标志着我国正由钨资源大国向钨强国迈进。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超细碳化钨粉成为国外著名硬质合金公司和精密刀具公司的首选原料,当时只有日本和美国各自拥有一种超细碳化钨粉的生产方法,而作为钨矿储量占世界70%,产量占世界80%的中国来说,却还无法生产出高品质的超细碳化钨粉,进而制约了精密刀具的生产。吴冲浒说,中国是钨资源大国,但是又是精密合金技术小国,我们一年两三万吨的初级钨制品,到国外只换回几百吨的精密刀具和数控刀片,这让我这个搞硬质合金的人怎么能吃得下饭,安得下心?于是提升国产精密刀具质量,替代国外产品,成了吴冲浒的夙愿。为了这个目标,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以吴冲浒为首的企业科研技术人员卧薪尝胆,潜心分析国外的技术和工艺,不断探索研发,终于在1997年发明了生产超细碳化钨的独特工艺技术,项目成果迅速产业化,并在国际上确定了金鹭牌钨粉、碳化钨粉的技术、质量和规模优势,成为当今世界生产此类产品的最主要生产方法。 
    之后,公司将产品向下游延伸,从2001年开始,以超细炭化钨粉等为材料,大力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硬质合金产品,并大批量进入国际高端市场。2005年公司着手精密刀具的中试生产,开发出7个系列3700多种规格的精密刀具,其中不少产品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打破了欧美、日本长期以来对精密刀具的市场和技术垄断。金鹭公司也逐步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钨粉、碳化钨粉生产、出口基地和国际知名的硬质合金制造企业,“金鹭”牌钨产品更在英国被客户誉为中国的“劳斯莱斯”。 
    金鹭靠自己的研发力量,以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成就了企业的发展,让中国的钨产品在世界挺直腰杆,更具有深远意义的是,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企业培养了一批科研技术人才,建起了一个国家级水平的科研平台———国家钨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金鹭公司目前拥有各类工程技术人员286人,其中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名,教授级高工4名。多年来,独立承担了20多项具有国际前沿技术难度的国家科技攻关课题,完成省、市级科技攻关项目一千多项,并获得了国家和厦门市共计6000多万元的经费扶持,而企业多年来投入研发的经费更是高达上亿元。吴冲浒说,自己每年制造的设备,花的材料费就要2000多万元,但这些制成的设备每年都值几个亿,而且这些设备水平很高,连美国、日本、以色列、奥地利的一些世界名厂、大厂都纷纷来购买。 
    当年,金鹭没有靠“买技术”起家,而是靠自主创新闯出一条路来,在当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当一些没有自主知识产权、靠贴牌生产的企业困难重重的时候,像金鹭这样靠技术创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仍然具有强大的市场优势。金鹭特种合金有限公司的发展历程给企业以启示:企业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不断形成新的核心技术的本领,是一个现代企业长盛不衰的源泉。(王德胜)
 
主办单位:厦门市集美区人大 | 技术支持:厦门市集美区政务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