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20244167号提案办理情况答复的函
时间:2024-07-11 09:10 阅读人数:

  答复类别:B类

翁荣标委员:

  《关于把集美农校旧址打造成闽台青少年农业交流基地的建议》(第20244167号)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办理工作背景

  委员提出:1.进一步完善集美农林学校旧址配套,将其打造成“闽台农业交流基地”。2.统筹集美农林学校旧址资源,盘活周边建筑物,打造形成“产教学研食宿”一体化休闲农业综合体。3.复原集美农林学校农场,结合陈嘉庚先生“实践并行”教育理念,使该基地成为市民游客休闲、文化、教育需求的公共文化空间,闽台青少年交流的新平台。

  二、措施与成效

  针对把集美农校旧址打造成闽台青少年农业交流基地,我区当前主要落实以下几点工作:

  (一)加强资源整合利用

  我区结合集美农林学校旧址资源,拟谋划项目盘活周边山地农耕用地、建筑等资源,复原集美农林学校农场,建设高标准农业种植、试验田、科研实践教育区,开发农耕体验、林木认养、采摘、垂钓、露营等文旅区,打造“产教学研食宿”一体化休闲农业综合体及闽台青少年农业交流的平台。项目推进中遇到周边资源涉及规划及纠纷等用地历史及建筑无产权问题,目前正在协调解决。遴选一批依托科研单位、涉农院校、农技推广机构、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具有法人资格的单位,力争打造集高素质农民培训、实训、学习和创业孵化于一体的培训基地。

  (二)开展“引客下乡”活动

  我区推动会议、研学、培训、疗养、康养、旅居等活动下乡,立足各村资源禀赋,发展各具特色的乡村农文旅产业,提升我区乡村人气,加快构建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一是成立工作专班。2月初组建工作专班,苏国辉副书记先后召开1次专题会和4次领导小组会,区级专班召开6次专班会议和2次座谈会研究推动工作,明确由区属国企集美农发公司作为我区“引客下乡”导流平台。

  二是细化动线策划。集美区结合乡村农文旅资源,以“引客下乡”推进“文化+旅游”“线上+线下”“市民+农民”深度融合到青山绿水间,策划了田头村、双岭村、顶许村、李林村、岩内村、后溪村6条“引客下乡”精品动线和9个市民下乡旅游点位,今年来,已接待游客超6万人次。

  三是强化宣传推广。整合利用我区现有的媒体矩阵,充分发挥区融媒体中心全媒体平台优势,有序开启线上平台宣传工作,2024年以来,集美区共发布“乡村农文旅”相关宣传报道150篇,在各级、各类媒体平台积极刊播推送乡村旅游有关情况。适时开展启动仪式等推介活动。

  四是改变逻辑模式。转变原有思维和引领模式,积极拓宽资金渠道,同步提升旅游点和旅游产品质量,统筹做好承接游客等工作。

  (三)建设试验实践基地

  我区拟建设“闽台农业交流试验实践基地”。我区充分发挥闽台两省自然资源禀赋相似、农作物栽培方式相近的优势, 拟将集美嘉庚乡村振兴学堂对面空地打造为闽台农业交流试验实践基地。拟在集美嘉庚乡村振兴学堂内引入研究院,让其成为交流闽台新农村建设经验交流的平台。现已吸引意向入驻台湾种植的团队,种植台湾特色品种。

  (四)落实各项惠台政策

  我区全力支持厦台农业融合方面的相关工作。推动区相关单位开展厦台农业交流合作,协调区相关单位落实落细各项惠台政策,依法依规协调好台胞在工作、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全力支持区相关职能部门邀请、聘请、聘任台胞参与农业融合交流。

  我区支持鼓励台胞台青参与乡建乡创、乡村振兴,进一步加强惠台政策宣传落实工作,不断落实落细同等待遇政策,坚持为台胞台青的工作、生活提供便利,扎实做好服务保障工作。

  三、存在的问题及今后推动计划

  我区项目推进中存在项目资金需求大、投资回收期长、建筑无产权、历史用地等问题。我区将继续完善集美农校旧址综合配套设施建设,提高下乡客流接待能力,盘活周边乡村景观资源、生态资源、村落资源文化资源,形成以农促旅、以旅兴农、文旅结合、城乡互动的良好格局。结合我区高素质农民培训计划,适时将集美农校旧址作为高素质农民集中培训、实训实习教学点。我区将继续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围绕做好“通、惠、情”三篇文章,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的温馨家园;协调各相关部门推进用地问题,不断谋划项目,盘活周边资源,打造“产教学研食宿”一体化休闲农业综合体及闽台青少年农业交流的平台。

  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领导署名:李勇岩

  联 系 人:曾婧怡

  联系电话:0592-6296766

  厦门市集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4年7月9日

(此件主动公开)

  抄送:市政协提案委,市政府督查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