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集美区2023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4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时间:2024-01-15 17:52 阅读人数:

  关于集美区2023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4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2023年12月27日在集美区第十三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区财政局局长    薛树清

  各位代表:

  受区人民政府委托,现将我区2023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4年预算草案提请区第十三届人大第四次会议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23年预算执行情况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全区各级、各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委、市委“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要求,在区委的坚强领导和区人大、政协的监督指导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加力提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有序推进系统集成式财政管理改革,在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中保障财政可持续发展,全区预算执行情况总体平稳。

  (一)预算收支完成情况

  1.一般公共预算执行情况

  全区财政总收入152.6亿元,完成预算的100%,同比增长7.5%。

  区级财政收入45.7亿元,完成预算的100%,同比增长0.1%。区级财政收入加上上级补助36.2亿元、上年滚存结余7.6亿元、地方政府一般债券转贷收入1.3亿元和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0.1亿元,合计收入100.9亿元,扣除财政支出92亿元、上缴上级支出1.7亿元、援助其他地区支出0.1亿元和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3.6亿元后,年终滚存结余3.5亿元。

  区本级财政收入39.6亿元,完成预算的100%,同比下降3.5%。区本级财政收入加上上级补助36.2亿元、下级上缴收入2.2亿元、上年滚存结余6.2亿元、地方政府一般债券转贷收入1.3亿元和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8.9亿元,合计收入94.4亿元,扣除财政支出83.1亿元、上缴上级支出1.7亿元、补助镇级支出3.8亿元、援助其他地区支出0.1亿元和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2.9亿元后,年终滚存结余2.8亿元。

  2.政府性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全区政府性基金收入11亿元(完成预算的88.7%),加上上级补助7.1亿元、上年滚存结余1.5亿元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务转贷收入11亿元,合计收入30.6亿元,扣除政府性基金支出26.7亿元、上缴上级支出1.9亿元后,年终滚存结余2亿元。

  区本级政府性基金收入11亿元(完成预算的88.7%),加上上级补助7.1亿元、上年滚存结余1.5亿元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务转贷收入11亿元,合计收入30.6亿元,扣除政府性基金支出26.4亿元、上缴上级支出1.9亿元、补助镇级支出0.3亿元后,年终滚存结余2亿元。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情况

  全区国有资本经营收入0.1亿元(完成预算的100.1%),扣除国有资本经营支出0.1亿元,年终无滚存结余。全区国有资本经营收支均为区本级。

  (二)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使用情况

  全区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上年余额11.1亿元,加上2023年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3.6亿元(主要是超收收入、收回部门结余资金),扣除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0.1亿元(主要用于教育、环卫保洁、产业发展专项支出),2023年末全区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余额4.6亿元。

  区本级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上年余额9.7亿元,加上2023年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2.9亿元(主要是超收收入、收回部门结余资金),扣除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8.9亿元(主要用于教育、环卫保洁、产业发展专项支出),2023年末区本级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余额3.7亿元。

  由于财政预算年度执行工作尚未结束,以上财政收支执行数均为预计数,待编成财政决算后,再专题向区人大常委会报告财政决算情况。

  (三)地方政府债务情况

  2023年底,全区政府直接债务余额72.2亿元,均为通过市财政发行债券转贷债务,其中:一般债券6.3亿元,专项债券65.9亿元。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余额为0亿元,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为0亿元。全区政府债务均为区本级政府债务。经测算,债务率约为69%,债务风险可控。

  (四)全区“三保”预算执行情况

  2023年全区“三保”可用财力90.9亿元。“三保”预算安排45.4亿元。“三保”支出43.9亿元,其中:保工资25.4亿元、保运转1.3亿元、保基本民生17.2亿元。

  (五)2023年主要财税政策落实和重点财政工作情况

  2023年,围绕区委确定的全区中心工作,有效落实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决议要求,主要工作和成效:

  1.更加注重“聚势赋能”,全力稳大盘促发展

  提升助企纾困“精准度”。落实落细延续优化完善的税费优惠政策,健全跨部门减税降费政策落实协调机制,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14亿元。高效落实促经济稳增长一揽子措施。投入0.2亿元,支持工业、软件、餐饮、文化旅游等行业纾困减负、稳工增产。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区属国企面向符合条件的承租户累计减免租金0.2亿元。出台“首贷户”融资补贴政策,有效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发挥融资担保“稳定器”作用,11月止,区担保公司担保总额达19.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6.1%。推动厦门银行出台大陆首款台胞专属线上自动化审批的信用消费贷款产品“台e贷”,首笔业务落地集美,获央视等重要媒体报道。优化台商增信基金,取消法人年龄限制和持股比例要求,进一步提高增信额度上限。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度”。聚焦“财政+金融”协调联动。打好“基金+财政”、“基金+产业”、“基金+招商”组合拳,杏林湾基金集聚区年度新增企业218家,新增规模410亿元,新增规模占全市约六成。区产业投资基金连续三年荣登清科榜单,是福建省唯一上榜的区县级政府引导基金。上市工作勇立潮头,集美区新过会企业3家,占全省50%。路桥信息成为厦门首家北交所上市企业。省、市重点上市后备企业数均居六区之首。投入1.4亿元,助力扩大内需。打造集美中央活力区(CAZ),组建CAZ商业联盟,构筑跨岛消费集聚新高地。持续开展“集美欢乐购”促消费品牌活动,拉动消费超6.5亿元。

  打造创新引擎“新高度”。投入3.9亿元。加快产业空间载体建设,持续推进厦钨、海峡两岸(厦门)直播电商等产业项目以及集美新城、马銮湾新城、软件园三期等片区建设。制定推动建立以专业为核心的产学研融合创新机制若干措施,促进人才、技术、成果、资源四大要素全方位创新融合。出台加快推进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若干措施,修订创业大厦管理办法。完善产业扶持政策体系,健全产业扶持长效管理机制。投入16.5亿元,扶持各类企业、人才发展,其中:三高企业2亿元,惠及企业219家。推出“集美创新券”,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8家。强化产研学才合作,新增建设18个腰部企业的校企研究生工作站。设立新能源产业创新发展中心、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中心,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

  跑出资金分配“加速度”。按照靠前安排、加快节奏、适时加力的原则,提升财政资金效能。充分发挥债券资金扩大有效投资作用,累计争取新增债券资金12.3亿元,用于市政基础设施改造、城中村改造、老旧小区改造、社会事业建设等项目,争取资金额度位居全市六区第二。落实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截至11月底,直达资金分配进度达100%,累计支出2.4亿元,惠及我区群众2万人次、企业0.8万家。

  2.更加注重“锻长补短”,全力惠民生增福祉

  提高教育发展“均衡度”。投入28.6亿元。扩大教育学位供给,新增中小学学位9330个、幼儿园学位900个。新增1所“省一级达标高中”、2所“省义务教育教改基地校”,新组建2个教育集团。加快建设集美职业技术学校新校区、苎溪高中。高位嫁接优质资源,与南京师范大学合作办学,与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共建福建研究中心。提高柔性引进高层次教育人才待遇。实施青年干部成长计划“青蓝工程”。深化与集美大学合作共建,支持厦门华厦学院建设。

  提档社会保障“匹配度”。投入9.5亿元。持续实施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为企业提供引才奖励、外出招聘、培育人才等补贴。提高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支持建成4个镇街级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持续推动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建成养老床位278张。完成32个农村幸福院改造提升,建成4个敬老餐厅、44个村居助餐点。区级老年人养护中心投入社会化运营,建成杏林街道养老服务照料中心。落实退役军人抚恤优待政策,出台立功受奖配套政策。稳步推进“青享集居”计划,兑现新就业大学生等青年群体租赁住房租金补贴。推进安置房配套提升改造。

  提升卫生健康“满意度”。投入9.4亿元。推进疫情防控平稳有序转段。支持灌口镇中心卫生院提升改造,建成并投用杏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锦分中心。推动市区妇幼保健院紧密型医联体建设。试点推广“全专结合”家签模式。出台充实基层卫生力量稳定乡村医生队伍若干措施,强化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制定集美区托育服务发展三年行动规划,推进托育服务配套建设,实施普惠托育机构运营补贴。建成区家庭健康服务中心。实施适龄女性国产2价HPV疫苗免费接种。支持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扩建。

  厚植入文集美“内涵度”。投入3.5亿元。完善文体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群众身边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开展全民阅读、戏曲进基层、市民文化节等文体活动。推动中国青少年排球训练基地落地。突出特色文化活动品牌,办好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等活动。举办海峡两岸龙舟赛、两岸特色庙会、两岸研学营、海峡两岸乒乓球邀请赛等两岸文旅交流活动。持续推进文物、红色文化遗产、闽南文化生态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打造十里长堤、集美儿童乐园等网红旅游点。支持嘉庚剧院运营、集美鳌园景区免费开放。

  深耕社会治理“精细度”。投入8.6亿元。建成使用“智慧集美”平台,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调整规范社区工作者及村“两委”干部待遇,完成“村改居”社区转型,推动网格管理精细化。打造“海丝法务税务普法服务中心”、社会治理“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服务中心,推动“一支队伍管执法”示范点建设。持续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落实社会治安综合保险、燃气意外事故政府补充救助保险、农村5类对象危房改造补助。建设“五个一百”安全应急保障提升工程。试点先行住宅小区“全周期违建管控”。举办厦门首场“犬只领养进社区”现场会。落实公共交通财政补贴。

  3.更加注重“统筹协调”,全力提功能优品质

  按下城市更新“快进键”。投入5.6亿元。实施月美路、马銮路、灌九路等道路提升改造。大力推动公共停车场建设,投用公共停车场31座,新增公共停车泊位6078个。支持大社村、叶厝社区、后溪村、岩内村等城中村现代化治理。加快推进宁宝社区、纺织社区、杏西广场片区等一批老旧小区改造。实施海德公馆及海上五月花周边景观绿化、海翔大道(杏滨段)立交绿化、集美北大道集灌路至三南路段道路退线绿化等城市园林绿化提升工程。加强古建筑传承保护,推动有价值传统构件回收。提升改造白泉市场、杏东公园、新纪元社区公园等。

  驶上乡村振兴“快车道”。投入7.6亿元。强化乡村振兴投入保障,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继续实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种粮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扎实推进生活污水治理、房前屋后整治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支持“引智下乡”项目实施。发展高质量农业,建设高标准农田,超额完成粮食生产任务。加大对杏林街道西亭人才公寓、侨英街道叶厝霞梧大厦等村集体经济发展用地项目区级财政补助力度。支持坂头-石兜水库水源一级保护区退果还林。加强闽宁互学互助对口协作,持续推进与三明市清流县、龙岩市新罗区山海协作,做好湖西畲族乡帮扶工作。

  踏准环境治理“快节奏”。投入9.5亿元。支持集美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积极开展空气污染防治,加强工地扬尘和露天焚烧管控,加快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推动企业开展减污降碳升级改造,创建后溪工业组团低碳工业园区。持续提升水环境质量,开展后溪(高铁桥至后溪水闸段)、瑶山溪等水体生态修复,前场社区柿树、东宅村白石等池塘小微水体整治,加快推进美丽海湾建设。支持污水处理站、污水泵站扩容改造,持续推进排水管网改造。推动近岸海域海漂垃圾综合治理。强化土壤污染风险防控与修复。率先创建大学康城宁静小区。

  4.更加注重“提质增效”,全力保收支稳运行

  把握增收节支“着力点”。全市率先制定统筹资源全面提升财政保障能力若干措施,全方位、全流程统筹管理各类资源,集中财力保障重大战略任务。坚持勤俭节约过紧日子,将过紧日子要求落实到预算管理全过程。2023年全区行政事业单位一般综合定额平均压减20%,交通费平均压减3%,累计压减一般性支出0.1亿元。全面清理结转一年以上财政资金,累计收回存量资金1亿元。健全向上争取资金考核通报机制,11月止,累计争取上级转移支付资金13.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6%,其中争取竞争性分配资金体量居全市六区第三。

  抓住预算改革“突破点”。扎紧专项资金管理制度笼子,先后出台或修订教师继续教育、城中村现代化治理等重点领域资金补助政策办法14项。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印发区直部门政府保障事项清单,进一步厘清政府保障边界、规范分级支出责任划分。全市率先拟定区级财政资金竞争性分配改革实施方案,试点推动教育领域资金竞争性分配方式。提升预算绩效管理。强化预算绩效目标系统化管理,实现核心绩效指标体系预算编制系统应用。完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全市率先修订《集美区委托第三方机构参与预算绩效管理办法》。有效提升绩效自评质量,建立事后绩效自评通报机制。探索投融资体制改革,构建投融资交流平台,研究存量安置房、停车场经营权、城中村改造等投融资方案。联动国企和金融机构,持续推进东部新城片区综合开发模式统筹谋划工作。

  找准国资国企改革“切入点”。大力盘活存量资产,推动出租闲置房产和店面56处,公开拍卖零星存量安置房19套。实施区属国企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将五家区属国企整合成三家区属国企,推动国有企业内部资源归类、归核整合,有效解决同质化经营问题。推进多元化融资,壮大区属国有企业资产规模,集美发展集团、产投集团通过AA+信用评级,运用债券等多种融资工具有效降低成本。利用“互联网+”模式,对土地房屋等资产实行动态监控,对警示标志的闲置资产出租盘活情况进行动态跟踪,督促实时盘活闲置资产,大力提升国有资产管理使用效益。

  抓好风险防控“关键点”。兜牢兜紧“三保”底线,强化财政运行监测,加大财力下沉,累计下达镇街专项转移支付资金4.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63.2%。防范政府债务风险。完善新增债券风险评估和动态监测机制,强化专项债券项目平衡管理,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防范金融风险,强化金融风险监测排查,累计走访企业1,000余家。开展“全福游 防非行”宣传活动,引导群众远离金融诈骗,积极举报非法集资线索。强化财会监督。扎实开展财经纪律重点问题、重点民生资金专项整治行动。聚焦财政中心工作,围绕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会计信息质量、国有资产管理、镇街财政财务管理、预决算公开等监督检查。持续推进智慧财政建设。加大预决算公开晾晒。强化人大审查监督和审计发现问题整改,压紧压实整改责任,健全整改长效机制。

  各位代表,2023年我区财政运行情况总体平稳。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区委科学决策、正确领导的结果,是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的结果,也是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的结果。

  但是我们也清楚地看到,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财政发展也存在一些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一是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收入增长基础不牢固,支出保障压力持续加大,可用财力与资金需求存在较大差距,财政运行紧平衡态势将长期持续。二是资金资产效益亟须提高。部分领域资金、资产闲置浪费,部分领域政策合力和集成效应不强,部分项目支出进度偏慢,“花钱问效”的理念和机制需要强化。三是社会资本发挥作用不够。部分领域主要依赖财政投入,能够市场化运作的项目吸引社会资本的规模不大、质量不高。对此,我们高度重视,将通过深化改革、完善制度、严格管理等一系列扎实有效举措,努力加以解决。

  二、2024年预算草案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深入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我们将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科学合理、积极稳妥地编制预算,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有力支撑。

  (一)2024年财政收支形势分析

  总体看,全区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变,稳增长政策“组合拳”效应逐步显现,产业转型升级厚积薄发,各种有利因素加速聚集,为财政收入增长提供支撑。但受各方面减收增支因素影响,2024年财政收支矛盾仍然非常突出。财政收入方面。增收潜力和减收压力并存。从宏观层面上看,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深度调整中,通货膨胀、加息、复苏动力不足,加之地缘政治冲突,外部经济环境不利影响较多。同时国内投资、消费需求仍显不足,房地产市场回暖形势不明朗等不确定性因素依旧存在,经济恢复向好基础仍待巩固。从微观层面上看,挑战与机遇并存。一方面,辖区财政收入疫情后恢复缓慢,可持续增长动力明显不足,反映经济活跃度的收入指标依旧排名靠后,财政收入增收基础尚不稳固;另一方面,助企纾困、减税降费政策效应持续释放,人口红利注入、招商空间拓展、重点项目落地、营商环境改善、创新创业生态优化,持续激活市场主体活力。综合内外环境,预计2024年财政收入将企稳向好。财政支出方面。刚性支出和重点领域资金需求仍呈快速增长态势。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增进民生福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等,都需要保持较高的财政支出强度。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系统观念, 围绕增收节支提效,强化统筹协调,全面深化财政管理改革,努力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确保预算平衡和财政可持续发展。

  (二)2024年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用好财政政策空间,提高资金效益和政策效果,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贯彻上述指导思想,着重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坚持系统观念。聚焦服务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进一步增强财政资金、政策管理的系统性和集成度,坚持应急和谋远相结合,加强上下级、各领域、跨周期各类政策协调配合,推动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二是深化提质增效。提升积极的财政政策效能,在合理扩大总量和优化支出结构上再下功夫,优先保障“三保”和上级及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加强审计和财会监督发现问题整改资金保障,大力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推动预算和绩效深度融合,突出结果导向、硬化责任约束、做实结果运用。三是加快改革创新。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把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调动各方积极性作为改革的关键立足点。统筹资金、资产、资源,运用“财政+金融”方式,加快落地投融资体制改革,转变财政投入方式,撬动更多资源服务城市发展。四是树牢底线思维。把过紧日子作为常态化纪律要求,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安排收支政策,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发展和财力可持续之上。对照审计和财会监督发现问题调整优化政策、制度和工作流程,严格防范地方债务风险,保障基层财政平稳运行,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按照上述原则,2024年财政预算安排如下:

  (三)全区以及区本级预算

  1.一般公共预算安排情况

  全区财政总收入预算162.1亿元,同比增长6.2%。

  区级财政收入预算48.2亿元,同比增长5.5%。区级财政收入加上上级补助26亿元、上年结转3.5亿元、调入资金1.1亿元和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5亿元,扣除上缴上级支出1.5亿元和援助其他地区支出0.1亿元后,可安排财力78.7亿元。相应安排财政支出78.7亿元。收支对抵,全区财政预算收支平衡。

  区本级财政收入预算42.7亿元,同比增长7.8%。区本级财政收入加上上级补助26亿元、镇级上缴收入1.5亿元、上年结转2.7亿元、调入资金1.1亿元和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5亿元,扣除上缴上级支出1.5亿元、补助镇级1.6亿元和援助其他地区支出0.1亿元后,可安排财力72.3亿元。相应安排财政支出72.3亿元。收支对抵,区本级财政预算收支平衡。主要支出科目安排如下:

  (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6亿元,主要用于机关事业单位提供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等支出。

  (2)国防支出0.1亿元,主要用于人防、民兵等支出。

  (3)公共安全支出2.4亿元,主要用于公安、司法等公共安全事务支出。

  (4)教育支出27.5亿元,主要用于保障教育事业发展支出。

  (5)科学技术支出3.5亿元,主要用于鼓励企业研发创新,支持科技平台建设,支持关键技术研发。

  (6)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2.1亿元,主要用于文化、旅游、体育、传媒事业及相关产业发展支出。

  (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9.9亿元,主要用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促进就业、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济、基层政权建设等支出。

  (8)卫生健康支出5.7亿元,主要用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保障、城乡居民医保补助、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计生事业发展及老龄卫生健康事务支出等。

  (9)节能环保支出0.6亿元,主要用于环境监测整治、污染防治和节能减排等支出。

  (10)城乡社区支出5.4亿元,主要用于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市政道路养护及配套设施建设、城市更新改造等支出。

  (11)农林水支出4.2亿元,主要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及促进农民增收等支出。

  (12)资源勘探工业信息等支出2.6亿元,主要用于支持企业发展、推进重大产业项目、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等产业发展引导支出。

  (13)金融支出0.4亿元,主要用于支持金融产业发展。

  (14)住房保障支出0.2亿元,主要用于保障性住房租金补贴、住房改革支出等。

  (15)灾害防治及应急管理支出0.7亿元,主要用于消防、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事务支出。

  (16)预备费0.7亿元,主要用于预算执行中处理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增加的支出及其他难以预见的支出。

  (17)债务付息支出0.2亿元,主要用于地方政府一般债务付息。

  (18)其他科目支出0.1亿元,主要是用于交通运输、商业服务业、自然资源海洋气象等支出。

  2.政府性基金预算安排情况

  全区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22.5亿元,主要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全区政府性基金收入加上上年结转2亿元,扣除上解市级分成收入3.3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还本支出2.6亿元、调出资金1.1亿元后,政府性基金可安排财力17.5亿元。相应安排支出预算17.5亿元。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平衡。全区政府性基金收支预算均为区本级。主要支出科目安排如下:

  (1)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安排的支出14.2亿元,包括:征地和拆迁补偿支出1.6亿元、土地开发支出0.3亿元、城市建设支出10.6亿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出0.7亿元、农业生产发展支出0.3亿元、农村社会事业支出0.3亿元、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支出0.3亿元及其他支出0.1亿元。

  (2)国有土地收益基金安排的支出1.1亿元,主要用于征地拆迁补偿支出0.3亿元和土地开发支出0.8亿元。

  (3)债务付息支出2.1亿元,主要用于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债务付息支出2亿元和土地储备专项债券付息支出0.1亿元。

  (4)其他科目支出0.1亿元,主要是用于农业土地开发支出等。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安排情况

  全区国有资本经营收入预算0.1亿元。全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可安排财力0.1亿元。相应安排支出预算0.1亿元。当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平衡。全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均为区本级。支出主要用于扶持国有企业支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的规定,我区将在上级下达2024年新增债券额度后及时编制预算调整草案,报区人大常委会批准。

  4.全区“三保”预算安排情况

  2024年全区“三保”可用财力78.8亿元。“三保”预算安排42.2亿元,其中:保工资27.4亿元、保运转1.6亿元、保基本民生13.2亿元。

  (四)2024年财政政策和支出重点

  1.加快转型突破,点燃高质量发展“强引擎”

  培育产业链群发展。安排3.8亿元。聚焦“3+1”主导产业,围绕“五创五美”细分领域,精准招商壮大产业布局。推进标准化专业园区建设,加快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园、新能源产业园、东部新城片区智能制造产业园建设。打造“金融+产业+生态”新模式,解决重点产业链融资问题。设立高质量发展基金,提高直投能力,助力辖区产业现代化发展。完善“基金+园区+产业”全链条招商机制,杏林湾基金聚集区基金管理规模力争突破2,500亿元。

  强化创新驱动引领。安排4.8亿元。以创业大厦为核心载体,提升科技创新创业孵化能力。支持华侨大学、“嘉庚高新技术研究院”等政产学研基地建设。加大技改提升、成果转化等关键环节财政奖补力度。持续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单项冠军企业。引导企业从单一生产场景到全部环节数字化转型。支持打造人工智能产业生态。深入实施“聚贤集美”人才计划,落实人才引进就业岗位、生活补助、住房保障等各项优惠政策,加强科技创新人才要素支撑。

  2.聚焦提质升级,锻造高质量发展“助推器”

  夯实实体经济根基。安排3亿元。不折不扣落实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出台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意见。支持锐天数字文娱产业园、神州数码鲲鹏生产基地等产业项目。推广台商增信基金,满足台企台胞的金融需求。挖掘、培育有潜力的上市后备企业,推动企业赴北交所上市。帮助国内优势企业“走出去”,设立海外总部,争取境外上市。综合运用财政补贴、融资担保、政府采购等政策工具“组合拳”,助力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发展。

  深挖内需发展潜力。安排1亿元。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落实发展壮大商贸服务业的若干措施。大力推动中央活力区建设,继续开展“青春市集”活动并推动市场化运作。推动大悦城开业,打造集美商业体标杆。持续打造高品质商圈和夜经济项目。优化促消费系列活动措施,提振汽车、电子产品、家居等大宗消费,推动体育休闲、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活跃集美消费市场。

  3.增进民生福祉,共享高质量发展“新成果”

  提优教育均衡水平。安排27.6亿元。落实教育支出“两个只增不减”要求,同口径增长1.2%。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快建设曾厝小学、浒井幼儿园等中小学、幼儿园和集美职业技术学校新校区,推动高新学校项目落地。新开办2所公办幼儿园,新增幼儿园学位810个。改善办学条件,强化中小学城域网、编程进校、人工智能等领域保障。支持名师工作室、班主任工作坊等平台建设。支持推进“五育融合”,构建全面育人新体系。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义务教育营养餐补助。深化校地合作共建,支持在集高等院校发展。

  提质社会保障供给。安排12亿元。把稳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打造多元化灵活就业服务平台,支持高校毕业生、城镇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推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参保。落实助残、扶弱、济困、优抚等帮扶政策。强化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力度,实现镇(街)未保站全覆盖。优化居家养老服务,提升“六助”服务标准。完善助餐补助政策,鼓励市场主体参与助餐服务。加快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太保家园厦门国际颐养社区项目、集美区老年人养护中心服务水平。推动老旧小区配套近邻养老服务设施。加快华大、西亭、窗内、岩内安置房等项目进度。

  提速健康集美建设。安排6.7亿元。提升“二级诊疗”水平,推动实现“首诊在基层”。大力推进区妇幼保健院业务综合楼、杏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提升改造工程。强化市区妇幼紧密型医联体建设。保障基层医疗机构设备购置,支持卫生人才引进和培育。推动建成基层卫生保健网络,开设老人护理、心理保健等个性化健康门诊。打造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名片。大力发展托育服务,落实普惠托育机构建设、运营财政补助。继续实施老年人幸福安康险,做好6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健康体检和健康评估。落实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支持第一医院杏林分院、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建设。

  提增人文集美内涵。安排3.3亿元。支持举办各类群众文体活动,持续办好阿尔勒国际摄影季、海峡两岸龙舟赛、海峡论坛两岸研学营等特色品牌活动。举办纪念陈嘉庚诞辰150周年系列献礼活动。策划十里长堤、集美学村、园博苑、杏林湾旅游景点串联整合。继续支持“集美研学”产业发展。推进群众身边运动场地设施建设,支持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改造。加快集美新城“一场两馆”、体育公园等大中型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持续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出台促进民宿发展若干措施、促进文旅经济发展扶持办法,推动文旅融合。支持红点设计博物馆运营。

  提档平安集美创建。安排7.4亿元。强化基层网格员队伍建设,健全多元主体参与网格治理格局。健全“铁脚板+大数据+网格化”主动发现机制,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建立“网格-村居-镇街-区”四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网络。坚决打好扫黑除恶持久战。提高重要路段、重点区域、关键治安监管场所治安视频监控覆盖面。深入开展餐饮质量安全提升行动,推动“星级食堂”率先执行。持续推进“五个一百”安全应急保障提升工程建设。继续实施社会治安综治保险。加快东安、孙厝、叶厝等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

  4.坚持整体协同,夯实高质量发展“硬支撑”

  加快城市更新进程。安排4.3亿元。全面推广房票政策,继续加快城中村治理,持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推动城乡建设现代化。优化路网体系建设,加快龙湖环集美湖项目周边规划道路、集美中学新校区配套道路建设,支持叶厝社区、Y315三后线(三社路段)等道路提升改造工程,打通井泉路、堤顶路等一批断头路。加大停车位供给,推进集美区凤山小学、盛光社区公园等地下停车库建设。完善公交运营线网,加快推进轨道交通与公交线网接驳。推动落实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和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

  加力污染防治攻坚。安排6亿元。加快杏林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持续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推进工地扬尘整治,实施“电动集美”三年行动。大力推进低碳工业园区、低碳景区、低碳社区创建。扎实推进水环境治理。加速实施杏林湾生态环境整治提升工程,开展锦园渠水体生态修复、东宅村等池塘小微水体整治。落实坂头-石兜水库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积极开展许溪美丽河湖、同安湾美丽海湾建设。支持污水处理厂扩容、小型污水处理站转型升级。推进近岸海域海漂垃圾综合治理。加强土壤污染源监管。

  加速乡村全面振兴。安排7.7亿元。落实土地出让使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实施方案。强化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继续推进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村建设,扶持兑山综合楼、乐安里综合发展中心等村集体发展项目。聚焦城郊型农业,推动乡村产业现代化。推进设施农业提档升级,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田头仙景芋等产业发展,打造集美特色乡村旅游品牌。巩固退果还林、退草还耕成果。继续实施农村大病防贫救助保险、被征地农民保险财政补助。深入推进自来水改造、杆线整治、房前屋后整治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深化山海协作和定点帮扶。

  三、努力完成2024年预算任务

  2024年,我们将按照上述预算安排和加快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现代财政制度目标,落实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强化财政收支平衡,加强金融创新服务,做大做强国有企业,提升财政治理现代化水平,全面推动财政国资金融高质量发展,确保全年预算目标顺利完成。

  (一)聚焦平衡抓统筹,做大财政收入“蓄水池”

  引育增量财源。强化产业链招商,发挥核心企业的聚合带动效应,围绕全产业链条协同发展、上下游配套,实现补前端、强中端、延后端。注重招商实效,积极引进一批高成长性的产业项目,加强经济对财政收入的贡献度。优化产业扶持资金投入和实施方式,推动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培育存量财源。深入挖掘存量龙头企业、总部企业潜力,支持上下游业务整合。做实做细税源收入分析,及时跟进园区企业、招商企业、纳税大户企业等税收情况。建立健全协税护税考核奖惩机制,压实协税护税部门责任。落实落细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强化政府采购政策功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强化统筹资源。加强“三本”预算统筹、增量与存量资源统筹、财政拨款收入与非财政拨款收入统筹。健全财政存量资金“定期清理、限期使用、超期收回”长效机制。抢抓政策机遇期、窗口期,及时跟进政策导向和资金支持重点,强化项目储备,提升项目竞争力,争取更多的政府债券资金和上级专项资金支持。优化直达资金管理机制,用足用好中央财政直达资金。

  (二)聚焦管理促改革,提升财政配置“精准度”

  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完善政府保障事项清单管理。推进支出标准体系建设。建立项目滚动储备、优先排序、定期评估和退出机制,完善预算“分年安排、滚动管理”跨年度平衡机制。强化零基预算理念,彻底打破原有财政支出结构,除“三保”和上级及区委、区政府确定的重点工作支出以外,其余资金通过部门答辩、预算评审等方式重新配置。分领域实施竞争性分配,推行“大专项+竞争性分配”财政资金管理模式。

  优化预算绩效管理。完善绩效管理链条。突出绩效目标管理,加快建立“一个部门一套核心指标体系”,将部门整体绩效指标体系与预算支出标准等衔接。完善绩效监控和评价,探索开展成本预算绩效管理,选择部分重点资金开展成本效益分析试点。强化绩效结果应用,对政策到期、低效无效的项目予以清退。研究制定预算绩效管理“提质增效”实施方案,谋划工作思路,明确重点方向。出台预算绩效管理考核办法,提升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水平。

  强化国资国企监管。持续推动零星存量安置房拍卖。建立资产共享共用激励约束机制。积极推动资源类项目市场化,探索将辖区内道路停车泊位及公共停车场特许经营权通过竞争方式将项目特许经营授予企业。围绕建章立制、摸清家底,做好国企重组整合“后半篇”文章。突出主业注重做强做专,修订完善主责主业管理清单。制定国有企业负责人分类考核分层激励操作指引、主要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办法和负责人薪酬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企业领导人员差异化考核机制,健全完善国有企业收入分配机制。开展区属国企清产核资。

  (三)聚焦结构求突破,促进财政发展“可持续”

  创新财政投融资机制改革。探索“一体两翼”的保障方式,以统筹资金、资产、资源为一体,以财政政策和金融工具为两翼,加快建立健全投融资体制改革体系。扎实谋划推进片区开发、停车场特许经营权、城中村专项借款、资产盘活等项目融资方案。探索建立城市建设投资基金,发挥融资放大功能,吸引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城市建设。强化财政投资建设项目管理,研究项目推进新机制,探索建立储备项目库,完善动态补充机制。

  推动财政保障方式转变。对兜底型公共服务优先保障,完善支出标准和考核机制;对改善型公共服务,积极引入市场和竞争机制,引导通过政府债券等方式多元化筹资;对产业扶持领域,实行资金切块、总额控制,扶持资金与综合经济贡献相平衡,强化产业扶持政策评估,建立产业扶持政策评价、调整和退出机制。

  建立政府购买服务管理机制。厘清政府购买服务内容边界,实行服务指导性目录控制机制,分领域梳理政府购买服务项目,采取购买服务项目分类清单式管理,加快推动建立分领域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支出标准体系,完善政府购买服务事项预算执行动态监控管理机制。

  (四)聚焦规范强监督,拧紧财政资金“安全阀”

  打造节约型财政。党政机关要习惯过紧日子。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勤俭办事业,落实支出“负面清单”管理,严控“三公”经费只减不增,压紧一般性支出,继续按20%压减一般综合定额,按3%压减交通费定额。合理控制民生政策提标扩围,强化财政可承受能力评估,严禁无序提标扩围。加强政府投资项目成本控制,强化项目立项必要性和投资规模审查,坚持简约实用。硬化预算刚性约束,严控部门预算追加,规范项目预算调剂。

  打造安全型财政。筑牢债务风险防线。严格执行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和预算管理制度,健全债务风险评估和动态监测机制,系统规划落实偿债资金来源。兜牢“三保”支出底线。落实“三保”预算编制事前审核机制,坚持“三保”支出优先顺序,规范“三保”项目标识管理,构建全链条全流程封闭式管理体系。强化库款监测预警,确保库款规模处于安全合理区间。严守金融风险底线。完善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人群风险排查监测预警机制。增强金融风险监管力量,完善协调处置流程,有效提升金融风险化解能力。严把资金安全线。加快推进政府债务、资产管理、政府采购等与预算管理主体流程的衔接,强化预算执行支付动态监控,实现资金从项目源头到使用末端全过程管理。

  打造高效型财政。以财会队伍建设为抓手,全面推动各项财政工作提质增效。履行财会监督主责,围绕关键时点、重点领域开展监督检查。推进财会监督和各类监督贯通协调,逐步实现信息共享、成果共用,推动实施联合惩戒,形成监督合力。加大预决算公开晾晒,着力打造阳光财政。抓紧抓细人大审查监督发现问题和审计查出问题整改,建立健全整改工作机制,自觉接受各方监督,确保财政资金使用安全高效。

  各位代表,风劲帆满图新志,砥砺奋进正当时!新的一年,我们将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的监督指导,锚定新时代财政事业发展方向,凝心聚力、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奋楫笃行,努力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集美篇章、加快打造新发展格局节点城市贡献坚实力量!

  名 词 解 释

  1.全区财政总收入:注册并经营在各行政区的企业税收区级分成收入、上划市级税收收入和上划中央税收收入(含消费税、车辆购置税等,不含进口环节关税、增值税、消费税),以及区级非税收入(不含国有资本经营收入)。

  2.区级财政收入:即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指按市对区财政体制确定,属于区级的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不含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包括区级固定收入、市区共享收入中的区级分享收入。

  3.区本级财政收入:指区级财政收入减去镇级财政收入(灌口镇、后溪镇)。

  4.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是指为实现宏观调控目标,保持年度间政府预算的衔接和稳定,各级一般公共预算设置的储备性资金。

  5.三保:指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

  6.零基预算:零基预算编制方法要求在编制预算时,一切从零开始,即根据预算年度所有因素和事项的实际需要和财力可能,分轻重缓急重新测算各部门支出需求。

  7.“五个一百”安全应急保障提升工程:指在全省范围内建设100个应急避灾示范点、100个应急物资储备站、100个微型消防站、100个安全文化主题公园、100个安全宣教体验场所。

  8.五创五美:新能源商用车、新型能源与系统、智能制造与机器人、产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应用五大科技创新产业,以及美景、美食、美妆、美好设计、美丽心灵五大美好生活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