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街道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
时间:2023-08-07 11:05 阅读人数:

  目  录

  一、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1

  (一)发展成就 1

  (二)发展环境 4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7

  (一)指导思想 7

  (二)总体要求 7

  (三)发展目标 8

  三、打造产业发展新高地 9

  (一)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能级 10

  (二)加快推动制造业提质增效 12

  (三)激发创新创业创造活力 13

  四、建设美丽智慧宜居杏林 14

  (一)提升城区生态宜居水平 14

  (二)全面融入新城建设 15

  (三)构建完善基础设施体系 16

  (四)提升城市精细化智慧化管理水平 17

  五、谱写新时代杏林民生幸福新篇章 18

  (一)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 18

  (二)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19

  (三)促进医养服务多元化发展 20

  (四)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涵 21

  (五)健全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 22

  (六)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 23

  六、保障措施 24

  (一)强化规划引领 24

  (二)强化要素保障 25

  (三)强化项目支撑 25

  一、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一)发展成就

  经济总体实力显著增强。“十三五”期间,杏林街道经济稳步发展,综合实力稳步增加。产业规模日益壮大,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限上批零销售额双双突破百亿元大关;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8.65%,高于全区平均水平。财政收入有序增加,财政总收入由2016年的25.6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32.8亿元,年均增速5.78%,其中街道本级财政收入由2016年的2.8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3.4亿元,年均增速8.06%。招商引资成果丰硕,外资累计实际到资8.00亿元,累计引进内资249.44亿元;2020年招商引资获得重大突破,综合成绩镇街第一,当年外资实际到资4.52亿元,同比大幅增长343.14%,发展后劲持续增强。近年来,连续两届获评福建省级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发展成效进一步显现。

  产业转型成效明显。2020年辖区拥有“三高”企业96家,创新驱动初步形成。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辖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9家,其中产值过亿元企业8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百亿元大关,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全区第二,路达工业入选中国制造“隐形冠军”名单,科力电子获国家工信部第二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荣誉。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蓬勃发展,吉比特、雅马哈、优尼康等领军企业业绩不断壮大,蓝斯通信成为市现代服务业重点示范企业;街道限上批零销售额由2017年的57.61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48亿元,近两年增速居全区第二。总部经济初步培育,杏林湾商务营运中心入驻率进一步提升,宜车时代、中企宜车、优尼康、石头城、永兴东润、依思集团等企业总部纷纷落户。全市首个区级基金聚集区投入运营,鼎晖、阳光融汇等国内知名基金相继入驻杏林湾基金集聚区。演艺影视娱乐业、文化旅游业发展迅速,诚毅科技探索中心、保利剧院、灵玲国际马戏城等一批大型文化休闲娱乐项目建成投用,杏林湾、明珠海湾、罗约等一批高品位酒店开业运营,环杏林湾高星级酒店产业集群初步成型;近三年年杏林湾景区累计接待游客2759.32万人次,累计实现旅游收入150.26亿元。

  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43.63亿元,完成量占全区30%,近两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全区前三。新城片区加快成型成城,建成厦门市图书馆集美分馆等一批公建配套,餐饮、银行超市、休闲咖啡、物流快递等功能配套更加完善,西亭大社旧村改造、官任整村征收等核心片区形象提升项目进展顺利,杏林老城区旧貌换新颜有序推进,新城日益连片成势。城市功能不断提升,宁宝公园、杏东公园等一批公共停车场建设项目顺利实施,道路交通、污水管网、电力系统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城市环境明显改善,积极推进“干管分离”环卫体制改革,设立湖长办加强湖泊保护,有序推进月美池、九天湖、董任排洪沟及内林、西亭村庄黑臭水体整治,市容考评长期保持全区前列。垃圾分类成为杏林新时尚,辖区85个垃圾分类小区约9万多户居民垃圾分类全覆盖。大力开展村(居)主要道路、房前屋后等环境专项整治清理,乡村人居环境较大改观。城市文明不断进步,宁宝、杏北社区获评省级文明社区。城市管理日益进步,建立以街道主为导、部门联动、多方参与的城市管理模式。

  民生福祉不断增强。坚持民生优先,民生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达80%以上。基本公共服务不断完善,医疗、就业、教育等民生短板加快补齐。第一医院杏林分院顺利扩建,群众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乐业富民”工程全面实施,宁宝社区获评省级充分就业星级社区,“十三五”期间累计转移富余劳动力共963人;认真贯彻落实“教育强区”部署,诚毅中学、华铃幼儿园、新城幼儿园等一批学校顺利开办,“十三五”期间累计新增中小学学位12090个、幼儿园学位1710个,辖区就学压力逐步减轻。社会关爱持续加强,多措并举关怀帮扶困境儿童和困难党员,街道2658名党员防疫爱心捐款覆盖率达100%。便民便企办事流程不断优化,近90%事项实现“一趟不用跑”和“最多跑一趟”,群众幸福感获得感进一步提升。

  基层治理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进一步加强,成立45个居民小区党支部,实现辖区小区党支部全覆盖。基层党建遍地开花,杏林湾党群活动服务中心打造成为新城党群阵地新地标,园博社区“1+X+1”工作法上榜省级优秀社区工作法,治理模式获全区推广,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更加畅通。村居集体资产管理愈加规范,探索建立“村居重大资产处置报备制度”。平安建设持续加强,“雪亮工程”信息化建设扎实推进,人防技防不断提升,试点建设“公证+”警调联动中心,形成以治安调解室、公证调解室、调解谈心室暨远程司法调解室“三室一体”衔接联动化解矛盾纠纷的“公证+”警调联动工作模式。

  (二)发展环境

  1.机遇

  从国际看,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大数据、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进步。这为杏林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推动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和融合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和机遇。

  从国内看,我国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长期向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发展更加注重以人民为中心、更加注重生态优先,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加速构建。这为杏林进一步激发内生动力,加快推进老城区更新改造及老工业区腾笼换凤,加快补齐民生短板,创造了良好机遇。

  从全省、全市及全区看,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成为新时代新福建建设的主题,厦门进入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建设的新阶段,集美区要在率先实现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超越中争当排头兵,跨岛发展战略在新时代纵深推进,集美新城将打造成为全市副中心和全区新增长极,为杏林街道充分依托集美新城核心区优势,加速集聚区域人流、物流、资金流等要素,加快凝聚人气商机,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自身看,经过“十三五”努力奋斗,杏林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跃升,总部经济、文化旅游、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演艺影视娱乐业等现代服务业初具规模,工业经济稳步增长,集美新城作为岛外城市副中心之一“成形成城”,城区面貌形象日新月异,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事业取得明显进步,为在“十四五”期间实现新一轮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夯实了坚强根基。

  2.挑战

  从国际看,世界进入加速演变期,逆全球化潮流涌动,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抬头,冲击了杏林的纺织服装、卫浴家居等产业供应链稳定性,对以出口导向为主的加工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严峻挑战,外向型经济路径依赖亟需转型。

  从国内看,高质量发展仍存在许多短板弱项,劳动力、土地、能源等要素价格不断攀升,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亟待突破。这对杏林进一步深化创新驱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出新的要求。

  从全省、全市及全区看,漳州、泉州等周边城市加快发展,马銮湾新城、翔安航空新城等重点片区建设加码推进,中心城区虹吸效应的聚合效果更加明显,集美新城覆盖多个镇街,对杏林加快推进集美新城产城学人深度融合、加快构筑自身核心竞争力、加强城市吸引力,形成与周边城市差异化发展格局提出迫切要求。

  从自身看,杏林经济社会在“十三五”期间虽取得长足进步,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主要体现在:一是经济发展质量不够优,制造业规模偏小且以传统型制造为主,老工业区厂房用地效率低;总部经济、软件和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还处于培育阶段,尚不足以支撑街道经济转型发展。街道财政收入对房地产业高度依赖,持续增长难度大。二是城市发展不够统筹协调,距离“高素质高颜值跨岛发展最美新市区”仍有较大差距,新城高楼林立与老旧小区、城中村环境差形成鲜明对比,人口增长迅猛凸显公建配套供需不平衡问题。三是民生保障仍需加强,教育、卫生、养老等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质量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四是基层社会治理有待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未得到有效激发,维稳防控压力较大。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厦门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紧扣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以稳中求进为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创新发展,坚持协同发展,统筹兼顾发展与安全,从杏林实际出发,紧紧抓住“岛外大发展”重要机遇期,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完善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持续增强民生福祉,稳步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全力打造产城人融合的美丽幸福宜居杏林。

  (二)总体要求

  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更好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强烈政治担当和责任担当促改革谋发展,全力推动中央、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各级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落地落实,不断增强改革创新、科学发展和依法执政本领,加快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和治理优势。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真挚为民情怀惠民生解民忧,从杏林街道实际出发,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优质化,加快补齐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民生短板,织密织牢社会保障网,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坚持创新发展。始终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集美区“聚贤集美”人才计划,大力引进创新人才,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企业、高等院校、研究院所产学研深度合作的创新体系,形成以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格局,全面激发社会创新创业创造活力。

  坚持协同发展。对接相邻镇街、市区,加强统筹协调,形成与周边镇街错位发展、各具特色、互补互促、产业集聚的协同发展格局,加快特色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壮大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总部经济、文化演艺旅游、道口经济等现代服务业,推动新城区建设与老城区更新改造协调并进,全面打通新城与老城夹心层,推动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

  (三)发展目标

  经过“十四五”期间努力奋斗,到2025年,实现综合经济实力显著进步,产业发展能级较大提升,街道面貌焕然一新、产城学人深度融合,全面建成美丽宜居智慧杏林,民生福祉提升到新高度,街道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更加显著。

  1.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

  产业发展能级进一步提升,力争工业转型升级全面推进,实现总产值110.37亿元,年均增长3%;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演艺影视娱乐业、总部经济、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成为街道经济重要支撑,并引领全区服务业快速发展;财政总收入达到36.56亿元,年均增长3%以上,其中,街道级财政收入力争达到3.73亿元;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000万美元,累计引进内资400亿元。

  2.城区建设展现新面貌

  “十四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实现500亿元,基础设施高标准完善,城区环境更加优化,老城区和城中村更新改造全面完成,集美新城连片成势,街道人气商气更加集聚,产城人深度融合,城市管理更加精细化、智能化,全面建成美丽智慧宜居杏林。

  3.民生幸福揭开新篇章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继续确保民生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超过80%,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教育、医疗、养老、文体事业、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基本实现现代化,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谱写新时代杏林民生幸福新篇章。

  三、打造产业发展新高地

  把握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融合化等发展趋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依托软件园三期、杏林湾商务运营中心、工业区等重点载体,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支持引导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打造产业发展新高地。

  (一)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能级

  壮大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全力推进软件园三期发展,聚焦5G、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细分领域,大力发展互联网经济和平台型企业,培育网络直播电商、社交电商、产供销平台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强布局基础软件研发和产业应用。推动企业使用软件开发云、智能制造云和云上软件园。推动物联网、5G、云计算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积极培育一批新业态新模式。推进软件园三期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建设。培育数字内容生产企业、引进网络视听平台企业,建设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基地。

  集聚演艺影视娱乐业。以集美新城为核心,进一步聚集一批独具特色的演艺娱乐项目,推动厦门神游华夏大剧院、灵玲国际马戏城、诚毅科技探索中心、星巢越中心、嘉庚剧院等一批演艺及服务项目“串珠成线”,做大城市演艺中心格局。加快推进集美新城、园博苑及杏林湾影视外景拍摄基地及影视生态园建设,积极打造影视产业拍摄基地,加大对重点影视项目、企业及人才的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国内外影视产业龙头企业落户,以杏林湾商务运营中心打造影视产业总部基地,促成一批影视基金落地,打造“影视投资资本区”。推动软件园三期建设“影视后期制作区”。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打造大杏林湾景区,积极争创园博苑5A级景区,加快推动园博苑夜景改造,大力发展夜间经济和旅游经济,做大夜游经济规模。推动文化与旅游联动发展,大力发展研学旅游,建设嘉庚艺术中心城市研学营地。做大节庆赛事旅游,建设集美新城体育中心,积极引进国际性体育赛事,提升“集美节”品牌影响力。进一步完善住宿、餐饮和交通等旅游配套服务设施。

  培育总部经济业态。重点以杏林湾商务运营中心为载体,培育发展总部经济。大力引进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市场运营等区域职能型总部,集聚一批互联网、金融科技、数字文创和融媒体等新经济领域、平台型总部企业。稳步扩大产业引导基金参股子基金规模,积极吸引股权投资类企业总部落户,持续打造杏林湾基金总部聚集区。大力推进总部集聚区商务配套建设,引进高端中介服务等优质项目。

  提升商贸消费业。繁荣环杏林湾诚毅大街商业圈,加快建设大明广场,力促大悦城建成运营,大力引进一批大型综合性商贸服务业入驻,推动市民广场地下商业街项目招商和新业态策划,打造新城特色商业街区,完善新城核心区商业配套,积极推进地铁沿线站点商业配套综合开发,做好辖区地铁沿线站点上盖项目商贸商务招商,加快集聚人气商机。大力发展杏东路特色商业圈,提升杏东路传统商贸业,培育发展新消费业态、新商业模式,大力提升传统商业街区活力。加快旅游消费经济培育,加强酒店与旅游业联动,促进酒店消费提升。

  (二)加快推动制造业提质增效

  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鼓励路达、新长诚钢构、华懋、日上等龙头企业实施智能制造行动,开展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加快向服务型制造和绿色制造转型升级。引导辖区制造业企业利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和研发费用补助等政策,进一步加大本地研发创新投入,加大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建设,推动企业创新发展。支持制造业龙头企业在辖区培育发展总部企业职能,提升辖区企业价值链水平。支持路达等代工企业培育自主品牌,支持日上、新长诚等企业继续拓展高性能汽车钢轮、绿色装配式钢结构制品业务,紧抓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机遇,加大国内市场开拓力度,做大一批拥有品牌优势、规模优势、核心技术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优化提升制造业发展载体。积极盘活辖区低效用地和闲置厂房,针对工业用地控制线内的低效用地和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稳步推进工改工项目。加快推动闲置工业用地改造,解决骨干企业增资扩产用地用房需求,为先进制造业招商引资项目创造落地空间条件。加快推动产城融合发展,推进工业区进行园区化改造,围绕工业区生活服务配套供给,策划一批集体经济优质项目,构建“企业—社区—社会”生活圈,完善工业区及周边商业街区的购物、餐饮、休闲、健身、文化等城市功能设施,打造完整“产业社区”。

  (三)激发创新创业创造活力

  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加快培育壮大“三高”企业群体,积极引导支持工业企业研发活动,鼓励港澳台和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加大本地创新投入,支持民营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术改造,形成“单项冠军”“专精特新”竞争优势。引导服务业企业加大创新投入,重点支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加大研发创新投入,开展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和新应用场景创新。

  打造创新创业生态圈。紧抓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建设机遇,以软件园三期为载体,扩大与金砖国家技术开发和创新项目合作。加快众创空间专业化提升,推动众创空间更好融入产业链、创新链和招商链。建立健全“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生命周期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利用集美文教区优势,积极推进产城学人深度融合,引导辖区企业和高校院所联合搭建公共创新和服务平台,持续推进“创新社区”和“创新街区”建设。

  完善多层次人才梯队。围绕重点产业、企业、项目需求,大力引进和培育各类人才,健全人才梯次引培机制,构建人才发展良好环境,用好用足人才。深入实施聚贤集美人才计划及其他各级人才计划,着重引进一批覆盖“金砖+”国家在内的更加广泛的海内外企业家、顶尖科技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加大力度稳固一批骨干人才,夯实研究生、本科毕业生等基础人才,加大与职业院校合作,培训培育一批技能型人才,壮大产业技术工人队伍。

  四、建设美丽智慧宜居杏林

  扎实开展生态环境整治,深入推进城市更新,全面融入新城建设,高标准完善城区基础设施,推动城市管理更加精细化、智能化,全面提升城区功能品质,打造高颜值、生态宜居的智慧杏林。

  (一)提升城区生态宜居水平

  深入推进近海水域整治,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加快建立健全陆海统筹、上下联动、协同共治的治理模式。切实加强直排海重点污染源管控,协助抓好杏林湾沿线岸上控源截污,完善雨、污水收集处理体系,实现污水应收尽收。全面完成海域养殖清退工作,力争杏林湾水质提高到五类水,实现水清、岸绿、滩净、湾美。

  美化提升城市景观。加强高速公路沿线景观防护林带建设,实施一批立面整治、夜景建设等城市景观改造提升工程,推进杏林大桥-新阳大桥景观提升改造,全面扮靓进岛门户和重要线路、节点沿线景观。加快推进月美池公园、杏东公园改造,完成园博苑教育岛提升工程,提高城市环境美化水平。

  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行动,以“一革命四行动”和家园清洁行动为抓手,提升内林、高浦、杏林、西亭等村改居社区主要村道、房前屋后环境的绿化美化水平,全面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和生活垃圾治理城乡一体化。

  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大绿色生产、环保建筑、低碳出行理念宣传推广力度,抓好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深入推进垃圾分类,建设智能化垃圾分类系统及设施,推进垃圾处理减量化、无害化、生态化,全面提高居民生态文明意识。

  (二)全面融入新城建设

  加快推进城市更新。大力推进征地拆迁,全面完成官任片区、西亭大社片区等整村征收工作,推动新城连片成势。扎实推进杏林老城区三旧改造,完成纺织片区、糖厂片区旧城改造,实施一批老旧小区改造提升项目,推进老旧小区“智能安防”建设。以工业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并重为理念,推进杏林老工业区精准改造更新。加大城中村改造力度,深入挖掘并策划实施一批具有高浦历史文化特色的项目,加快建设高浦历史文化旅游街区。

  加快集聚新城人气商机。建设集美新城白鹭东塔,加快推进中粮大悦城、中交和美新城等大型高端商业综合体建设,加大市民广场地下商业街招商力度,发展杏林湾商圈、总部经济等业态,加速集聚商务商贸人气资源。完善辖区特色餐饮、娱乐、银行、健身等基础设施及配套,加快吸引一批新居民入住,提高常住人口规模。

  (三)构建完善基础设施体系

  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打通集美新城核心区断头路,提高街道路网密度,拓展道路通达深度,实施杏林大桥桥头堵点交通提速优化工程,提高通行效率,构建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级配合理、通达性高的城市交通路网系统。

  加快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完善集美新城重点片区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配合集美新城片区开发,深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推动综合管廊全面闭合,市政管廊全面联通。推进辖区自来水项目提升,推动村庄抄表到户改造,解决群众用水困难。推进天然气管网建设,加快实施燃气“瓶改管”项目。配合完成西亭人才公寓、官任安置房等一批住宅安居项目,推进供排水、供电、供气、绿化、照明、公交场站等配套工程建设。

  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布局新一代通信网络、工业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推动交通、能源、水利等传统基础设施加大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积极探索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社区、智慧商圈等一批场景应用。

  (四)提升城市精细化智慧化管理水平

  加强科学精细化管理。依托全市统一的城市综合管理数字化服务平台,全方位加强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建设完善责任明晰、运转高效的城市管理机制体制,构建更加高效智能的“大城管”治理格局。深入实施网格精细化治理,建立街道、社区、责任网格三级体系,通过网格化将城市化整为零,提高社会治理事件在网格系统平台的流转处置效率。

  推进智慧化管理。综合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创新城市管理模式。推动城市运行数据资源实时采集、动态更新和管理分析,加强数据分析运用,及时研判城市管理热点难点,提前制定应对措施。在社区安全、市政设施管护、消防安全、环境监测、交通管理、食品安全、养老照护等城市管理“神经末梢”领域,积极推广物联、数联、智联等传感、监测、预警设备,推动城市“末梢”管理智能化。

  加强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坚持长效管理与专项整治相结合,聚焦菜市场、老旧小区、轨道交通站点、学校、医院等重点区域,持续开展乱抛物、乱占道、乱停车、乱设摊、跨门营业等市容顽症综合执法。加大违法建筑查处力度,严管严控辖区违建。加强渣土运输、户外广告、景观灯光的规范管理,严格落实“门前三包”,持续做好市容环境和环卫保洁工作,力争市容考评排名全区前列。

  提升公共交通管理。改善停车管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实现对停车管理、智能停车的全覆盖应用,探索小区停车资源和社会公共停车资源整合联动,错峰停车,实现停车资源共享利用。丰富拓展慢行系统,加快建设公共自行车慢行道,积极发展社区公交,优化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慢行交通及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换乘,促进辖区道路微循环通畅,缓解交通拥堵压力。

  五、谱写新时代杏林民生幸福新篇章

  围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质化目标,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切实提升和改善就业、教育、卫生、文化、社保等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推进社会治理不断创新完善,不断增强辖区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一)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

  扩大就业渠道。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商贸业、演艺影视娱乐业、现代农业等辖区优势产业,带动就业增长,培育壮大数字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拓展就业渠道。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全面培育和发展各类市场经营主体,开发更多就业岗位。推进创业带动就业系列措施,加大创业扶持补贴力度,落实融资、场地、培训等各方面的创业支持政策,鼓励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开展充分就业社区创建,加强公益性岗位开发,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

  提升执业技能。稳步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和就业创业培训,促进农村劳动者多渠道转移就业。大力支持企业现代学徒制培训,加快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建设。强化技能培训、转产转业、就业创业扶持,重点帮扶被征地农民、海域退养渔民、城镇零就业家庭成员等群体,提高城乡劳动者就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

  完善就业服务。推进城乡就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有就业意愿的农村劳动力提供城乡均等的信息发布、职业指导、职业培训等全方位就业服务。健全就业形势分析研判制度和失业预警监测体系,形成就业与失业调控、就业与社会保障联动的长效机制。

  (二)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推进教育资源均衡分布。按照区里对学校布局调整,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加大学位建设投入力度,加快引入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均衡布局,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深入开展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实施教育质量提升计划,继续深化与厦门外国语学校、五缘实验学校等优质名校合作,提高办学成效。配合区教育局全面优化师资队伍,深入推进名校(园)长名师工程,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提高教师队伍专业素质。加大优秀师资引进力度,落实区域教师流动机制。

  扩大基础教育资源供给。适应辖区新城、软件园三期以及新开发楼盘规划布局需要,配合区里完善全区幼儿园、中小学校布点,加快建设亭北中学等一批配套中小学校,增加学位供给。加大学前教育资源投入,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有序发展高端学前教育品牌。支持发展民办教育,联合市、区两级探索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减免租金和以奖代补等方式,引导和支持民办学校提供各类高端特色教育服务。

  推动教育创新开放发展。建设智慧校园,推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的广泛应用。加快国际教育资源集聚,配合市、区两级推进教育国际化,积极创新与国际教育品牌机构合作方式,推进普通高中教育国际化试点,开发国际化本土课程,加强教育国际交流,打造国际教育特色品牌。

  (三)促进医养服务多元化发展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全力保障辖区内医院建设,配合推进第一医院杏林分院改扩建项目。提高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积极推动分级诊疗继续落实实施,配合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精准提供妇幼保健服务,提高出生人口质量,提升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加强高层次医疗卫生人才引进和培养,加大医疗诊治设备投入力度,提高辖区医疗卫生服务技术水平。

  完善公共卫生安全体系建设。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治工作,提升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继续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实施优质服务精品工程,提供预防接种星级服务,开展精准式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提高辖区居民对公共卫生服务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加快健全养老服务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健全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适度发展高端养老。加快老年人家庭及居住区公共设施无障碍改造。在条件成熟的社区探索运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发展社区居家智慧健康养老服务。推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以及居家养老服务站专业化运营。促进社区居家医养结合,扩大高龄老人医疗护理计划覆盖面。

  (四)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涵

  打造时尚活力文化区。融合文化、商贸、旅游、运动休闲等元素,打造街道辖区都市时尚文化名片。配合区里创新“集美节”等文体活动,孵化出更多更好涵盖人文、民俗、体育、音乐、动漫等领域的高端活动,孕育辖区文化品牌。充分利用诚毅广场、园博苑、环杏林湾步道等城市公共空间资源,通过文艺演出、艺术展览、电影放映、娱乐表演、体育竞赛等各种艺术样式营造城市文化氛围,打造城市活力公共空间。加强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促进闽南文化繁荣发展。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继续推行图书馆、文化站、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免费开放,加快建设集美新城体育中心,支持建设小型足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等公共体育设施,持续推进全民健身运动,让更多的体育项目进校园、进社区。加快建设完善一批社区公园,完善配套设施,增加居民休闲健身空间。扶持文化团体和文化志愿者队伍发展,吸纳高素质基层文化人才进入文化志愿者队伍。

  (五)健全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

  推动社会保险全覆盖。深化“全民社保工程”,进一步扩大参保覆盖率。推劳动者实现应保尽保,大力推进灵活就业人员、非从业城市民和在校学生等符合条件的各类人群全部参加城市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积极鼓励和推动各类用人单位为劳动者建立企业年金,构建社会保险、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地方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贯彻落实职工和城市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推进商业保险机构承办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机制。

  加大困难群众服务力度。继续落实绿洲计划,健全特困人员和低保对象救助机制,落实“两不愁三保障”有关要求,全力做好低收入、困难群体的参保补助和待遇发放工作。促进残疾人参与居民养老保险,加快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大力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实现残疾人基本民生兜底保障,切实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加强对孤儿、孤老、三无人员、低保、低收入、计划生育失独家庭、特困职工家庭等困难群体的就业和医疗保障,想方设法安置参战复退军人就业困难人员,最大限度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加大对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保障力度,改善住房困难家庭的居住水平。

  (六)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

  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强化基层党组织核心领导,建立健全村居重大事项、重要问题、重要工作由党组织主导决策的机制。加快社区基层治理改革,充分发挥园博社区城市基层党建示范点带动作用,推动莲亭社区等一批基层党建示范点建设,实现权力下放、责任下放,充分调动基层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居民、社会组织、园区、企业等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社会治理,继续推进“三社联动试点”,完善“社区+社工+社会组织”联动模式,完善“互联网+群防群治”模式。完善社区便民服务体系,推进“全程网办”“一网通办”,完善区、街道、村居三级联动网格管理服务平台,促进基层管理服务队伍“多职合一”。

  完善人口管理服务。完善人口综合调控机制,重点开展群租整治、无证无照经营整治等专项行动。配合区里进一步优化人口结构,吸引岛内高端制造业、新兴服务业人才定居本辖区,提升高层次人才在常住人口中的比重。落实国家居住证制度相关要求,加强规划和就业引导,完善外来人口基本公共服务政策保障。保护妇女儿童权益,保障妇女平等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权利,关注妇女儿童身心健康,改善儿童成长环境。加强未成年人保护,严厉打击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违法行为。

  加快建设平安杏林。围绕“打造最具安全感城市”的目标,继续开展“家安、业安、路安、心安”系列平安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提升辖区群众安全感、幸福感。扎实推进安全生产,持续开展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大整治,规范工业区安全生产管理,强化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加强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建设,确保道路安全畅通。扎实推进“雪亮工程”,完善辖区电子监控系统。加快推进智慧安防小区建设,提升打造星级小区,完成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标准化城市创建目标。完善信访工作机制,创新多元化纠纷调解机制,加强流动人口治安服务管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等工作,建设“心安”和谐社会。完善文明创建长效机制,大力推进垃圾分类,提升辖区文明程度。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规划引领

  加强规划衔接协调。加强年度计划、财政预算计划、各类行动计划与本规划纲要衔接,构建以本规划纲要为统领,以专项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行业规划等为支撑,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对主要指标设置年度目标,推动形成以目标和任务为导向的工作机制。

  加强推进规划实施。加大力度推动规划落实,将规划目标、任务分步落实到各类年度计划和各类行动计划中,各部门加强年度计划与本规划的衔接,对主要指标设置年度目标,充分体现本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二)强化要素保障

  优化保障要素供给机制。着力保障重点项目、产业集聚区建设以及重大民生项目的要素供给,优先保障建设用地,优先保障环境准入,优先保障资源配置,完善协调机制,明确工作责任,形成齐抓共管、齐心协力的生动局面。

  加强财力保障。科学制定政府项目投资计划,强化政府投资项目全过程监管,确保财政资金优先投向科教文卫体、环境保护、民生保障、基础设施、公共安全等领域。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和杠杆作用,加大力度吸引金融资本、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推动优质教育、养老、高端医疗等事业投资主体多元化。

  加强资源保障。以节约集约理念全力保障规划实施项目在用水、用电、用地、用气等方面的指标需求,推动要素保障效率和要素利用效益实现双提升。积极拓宽民间投资渠道,建立健全主体多元化、渠道多样化、运作市场化的投融资体系。

  (三)强化项目支撑

  提高项目策划生成水平。围绕“十四五”规划确定的目标,加强项目策划生成和储备,形成“谋划一批、储备一批、签约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增资一批”接连不断、滚动实施的项目储备机制。

  加强项目统筹管理。强化以规划引领项目建设,以项目促进规划实施,完善“十四五”重大项目管理机制,对规划实施项目开展全生命周期一体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