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集美区位于福建省厦门市西北部,北纬24°25′~24°46′,东经117°57ˊ~118°04′,西北与漳州市长泰县交界,东北与厦门市同安区接壤,西南与海沧区毗邻,南与厦门岛隔海相望。区行政服务中心驻集美街道岑东路168号。集美原名“浔尾”,以地处浔江之尾而得名,至明代雅化为“集美”。境域东起侨英街道东安村前占社,西至灌口镇深青村,长24.4千米;北起后溪镇黄地村的尖母崙山,南至马銮,宽19千米,总面积275.79平方千米。
【地貌】 集美区有滨海低山、丘陵、台地、平原、滩涂等多种地貌类型,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地分布于西、北、东部与长泰、同安交界处,为海拔500~1000米的低山和中山。高丘陵多分布在西部,海拔300~500米,坡度20~30度,主要为花岗岩和火山岩。花岗岩丘陵多呈孤立状,无植被,山体裸露,山坡石蛋发育,山顶常见蘑菇石、风动石。火山岩丘陵山顶浑圆,山坡和缓,似覆锅状,土层较厚,植被生长良好。低丘陵多分布于东、西界山附近,海拔200~300米,坡度15~25度,丘顶呈浑圆状。台地海拔50~200米,地表起伏,坡度平缓,零星分布于苎溪、许溪中游地带。平原主要分布于南部海岸沿线,海拔皆在50米以下,可分为海蚀平原和海积平原。平原外侧为海滩、沙洲和沙嘴。
【山脉】 集美区境山脉属戴云山脉与博平岭的延伸部分,主要山脉相对集中在西北与长泰县、东北与同安区交界处。主要山峰有62座,其中海拔800米以上山峰5座,500~800米山峰17座,300~500米山峰22座,100~300米的低丘18座,最高峰为海拔963米的钉顶尾山。
【河流】 集美区境的河流多发源于西部丘陵山地,具有河面狭、河床浅、支流少、流程短的特点。境内较长的河流有后溪(苎溪)、深青溪和瑶山溪。此外还有北溪引水工程集美段和坂头水库的左干渠、右干渠和高干渠4条人工河流。后溪是境内最长的河流,发源于戴云山脉与博平岭山脉交界处的后寮仑山白帆岭,从源头至后溪镇段称苎溪,与支流许溪汇合后称作后溪,注入杏林湾水库,全长23千米,流域面积209.3平方千米,河道平均坡降8.11‰。上游建有石兜水库(库容8500万立方米)和坂头水库(库容558万立方米)。许溪发源于漳州市与厦门市海沧区交界的大岭,至后溪镇与苎溪交汇,全长12.1千米,流域面积56.7平方千米。深青溪发源于仙棋山南麓,于西滨汇入马銮湾,全长11.84千米,流域面积15.64平方千米,平均坡降10.4‰。瑶山溪发源于小龙潭北侧山地,上源有两支,西支源于前山南侧,东支源于上塘,两支汇合后流入风景湖,于西滨汇入马銮湾,全长10.35千米,流域面积15.78平方千米,平均坡降8.31‰,河道宽3~10米。
【海域】 集美区海域为厦门西部海域和同安湾海域的一部分,面积约40平方千米。海岸线起自东安村的后垵,经凤林美、集美、杏林、高浦、马銮至陈井,全长21千米。集美半岛和杏林半岛东南岸(新阳大桥以东)为侵蚀海岸,马銮湾和杏林半岛西南岸则为堆积型海岸。全区21个村有临海滩涂,总面积3841万平方米。2005年,利用养殖面积1522万平方米。2006年起,依据市政府规划,集美区域滩涂实行禁养,滩涂养殖日渐萎缩。海域内有岛屿2个:宝珠屿,位于集美半岛西南海域,面积5200平方米;乌贼屿,东距高集海堤南端3.6千米,面积2000平方米,涨潮时浪可没顶。域内礁石主要有两处。一处为鳌园,原为岩礁,其上建有天妃宫(又称鳌头宫)。20世纪50年代,陈嘉庚捐资填海筑堤,扩建成鳌园,与陆地连成一片。另一处在高浦村东南海域,有3块礁石呈一字排列,分别称大菰礁、二菰礁、三菰礁,均为干出礁。其中大菰礁上设有航标灯。
【土壤】 集美区土壤母质以第四纪红色黏土为主,兼有洪积物、冲积物和海积物。土壤类型可分为砖红壤性红壤、红壤、黄壤、水稻土、盐土、风沙土6个土类,以下分为15个亚类、30个土属、35个土种。按垂直分布,可分为山地土壤、耕地土壤和水域滩涂。山地土壤以红壤面积最大,砖红壤性红壤次之,黄壤最少。耕地土壤分成旱作土壤和水田土壤。旱作土壤主要为砖红壤性红壤,兼少量盐土和风沙土。水田土壤可分为渗育型水稻土、潴育型水稻土、潜育型水稻土和盐渍型水稻土。渗育型水稻土多为梯田,地下水位低,属地表水型,耕作层较浅,质地以中壤为主,肥力中下,适于水旱轮作,主要用于水田及部分园地,“旱、瘠、薄”为此类水田的主要生产阻碍因素。潴育型水稻土主要分布于溪流、冲积平原和部分山垄田,分布较广,以灌口、后溪、侨英、杏林为多,质地以轻壤和中壤为主,肥力中上,是境内稳产高产的水稻土类型。潜育型水稻土分布于山垄谷地或冲积平原的低洼地,地下水位高,排水条件差,土壤长期渍水,土温较低,亚铁等有毒物质积累多,“冷、酸、锈”系此类土壤的主要特点。盐渍型水稻土主要分布在沿海一带的海积平原,由滨海盐土经洗盐种稻后形成,地形平坦,土层深厚,有机质丰富,但土质黏重,耕作困难,且易受海潮或地下盐分的威胁,主要生产障碍因素为“盐、碱、黏”。
【植被】 集美区属中国—日本植物亚区的华南地区,具有从热带向亚热带过渡的特点。植物以热带、亚热带的成分为主,地带型植被为南亚热带雨林。由于早期植被遭受破坏,原始森林早已绝迹,现为人工林、次生林、灌木丛、草丛、农田、果园和观赏性植被类型。林地植被,人工林、次生林林相参差不齐,结构简单,树种单一,以马尾松为主,有少量杉木,其余为相思树、桉树、木麻黄、木荷、枫香树、乌桕等。灌木种类有桃金娘、黄瑞木、杜鹃、金樱子、小叶赤楠、鹅掌柴、狗骨柴等。草本种类有芒萁、五节芒、扇叶铁线蕨、海金沙、地菍等。林地植被主要分布在山地和沿海地区,常以2~3种组成混合林,有灌木丛和草丛在其间共生。依林相可分为阔叶林、针叶林、混交林、经济林(木本栽培植被)和灌木丛、草丛。长绿阔叶林,分布于海拔200米以下的沿海丘陵、台地,面积不大,且零星分布。长绿针叶林,区内分布面积最大,多数为人工林,少数为天然更新,分布于海拔500~900米的山地。混交林,境内呈块状分布于海拔500米以下的部分丘陵、山地。主要群种有马尾松、杉木与木荷、杉木与柳杉、木麻黄与相思树混交。灌木丛和草丛,分布在低谷、台地、平原。盐生植被,分布于海滨滩涂,境内有盐地鼠尾粟、互花米草和南方碱蓬3个群落。水生植被,淡水生植物多分布水库、溪河、池塘等处,主要群落有凤眼莲和浮萍群落、空心莲子草群落、狭叶香蒲群落和水蓼群落。栽培植被,分为木本栽培植被和草本栽培植被。木本栽培植被有人工栽培的油茶、油桐和橡胶林群落,多分布在海拔200米以下,地势开阔的缓坡地带;果树林、茶园、桑园及庭院观赏树群落则分布在海拔100米以下低丘山脚、台地、水库、村庄周围、公园和庭院。龙眼、荔枝、柑橘、杧果成片分布,其他呈散生或零星分布。草本栽培植被有粮食作物、油料作物、蔬菜作物、糖原料作物、纤维作物、饲料作物和绿化作物7个群落。
【资源】 集美区背山面海,各种土地类型自西北向东南呈阶梯状分布。西北至东北部属低山地和高丘陵地,为林区和旅游区;中部和南部地势平缓起伏,地貌以低丘陵地和台地为主,间有盆谷地和风沙地,是工业区和果、粮、油等经济作物区;滨海有小平原及滩涂,为工业区与旅游区。中部与南部分布有溪流、坑塘、水库等水域,土地资源类型齐全,组合状况较佳。除沿海滩涂软土地段工程条件较差外,一般丘陵地抗压强度每平方厘米970~2190千克,工程地质条件较好;平原台地为第四纪残积物和冲积、冲洪积物组成的黏土或非黏土地段,承载力为每平方米14~45吨,土层厚,工程地质条件较好。截至2021年底,全区土地面积275.79平方千米,人口密度(按户籍人口计算)每平方千米1550.43人,人均占有土地面积644.98平方米,属土地资源极端超载区。境内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17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82亿立方米,地下水0.35亿立方米。全区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926千瓦,可开发总装机容量1605千瓦。林业用地面积104.98平方千米(含国营坂头林场),约占土地面积的37.82%。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97.47平方千米,占林业用地的92.85%(其中经济林面积32.66平方千米);疏林地面积0.08平方千米,占0.08%;灌木林地面积6.10平方千米,占5.81%;未成林造林地面积1.11平方千米,占1.06%;苗圃地面积0.22平方千米,占0.21%。无林地面积6.31平方千米;生态公益林面积17.31平方千米;森林覆盖率38.15%。被列入国家I级保护的陆生野生动物为穿山甲、小灵猫、白颈长尾雉,国家II级保护的动物有蟒蛇和猕猴、中华鬣羚(别名苏门羚)、红隼、仓鸮、草鸮;被列入CITES公约附录II级保护的动物有眼镜蛇。其他森林野生动物尚有松鼠、白鹭、燕子、喜鹊、山猪、豪猪、獐、狐狸、野兔、白环蛇等。全区挂牌保护的古树名木294株,其中榕树249株,杧果、枫香、黄连木各11株,樟树5株,榆树2株,龙眼、伊兰、蔷薇、红豆、薄姜木各1株,树龄最长的为540余岁。
【气候】 2021年,集美区年平均气温23.1℃,较常年偏高0.8℃。除秋季气温正常外,其他季节气温偏高至显著偏高;年极端最高气温40.2℃(7月26日东垵BRT站),35℃以上高温日数19天;平均气温大体呈由南往北递减,其中黄地村平均气温20.8℃,东垵BRT站平均气温24℃,气温跨度小。全年降水1131.7毫米,比上年偏少2成。夏季降水量正常,雨季降水量偏多,冬季、春雨季以及秋季降水量显著偏少到偏少;降水空间分布不均,呈由东南往西北递增趋势,其中宝珠屿降水837.7毫米,许庄村降水1417.8毫米,基本符合常年分布规律。全年日照时数2265小时,较常年偏多369.4小时。全年影响台风2个,少于常年,强度偏轻,损失较轻。
2021年集美区降水量和气温一览表
春雨季 (3—4月) |
雨季 (5—6月) |
夏季 (7—9月) |
秋季 (10—11月) |
冬季 (12月至次年1月) |
|
降水量(毫米) |
74.1 |
299.8 |
433.4 |
9.6 |
62.8 |
比常年平均降水量(±毫米) |
-120.5 |
+123.6 |
-84.7 |
-18.6 |
-76.6 |
气温(℃) |
20.3 |
27.6 |
29.6 |
23.2 |
15.8 |
比常年平均气温(±℃) |
+1.3 |
+1.1 |
+0.5 |
+0.3 |
+0.6 |
【自然灾害】 2021年,影响集美区的自然灾害主要有台风、强降雨、干旱。其中,影响台风有2个,即8月4日09号台风“卢碧”和10月13日18号台风“圆规”。前者给集美带来大范围暴雨到大暴雨天气,过程平均雨量174.5毫米,最大雨量出现在大坂山262.4毫米;后者则带来大风影响,其中最大风速出现在后溪镇天马山,风力13级(37.8米/秒)。两个台风造成的损失轻微,仅出现道路积水、行道树倒伏、广告牌掉落、电线刮断等小灾情。全区性暴雨出现2次,5月18日的全区性暴雨平均面雨量72.6毫米,最大面雨量在风景湖水库为136.1毫米;6月21—22日的全区性暴雨平均面雨量116.8毫米,最大面雨量在黄地村为187.9毫米。全年出现短时强降水26次,其中以8月13日后溪镇许庄村1小时94.2毫米为最大。2021年,集美区冬季、春雨季降水持续偏少,1—4月总降水量仅为109.5毫米,比常年偏少61.6%,属显著偏少年份。到4月中旬发展为气象特旱,25—29日出现明显降水过程,旱情有所缓解,降为气象轻旱。年内,集美区低温天气出现2次,分别是1月1—2日的寒潮天气过程和1月8—13日的强冷天气过程,最低气温均出现在黄地村,分别是0.3℃和-2℃,无明显灾情。全年高温日数19天,比常年多9天,主要集中在7月,最高气温为7月26日东垵BRT站的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