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园
鳌园 位于集美街道嘉庚公园东南,与嘉庚公园连为一体。此地原为小岛,形似鳌头,上有妈祖庙,故亦称鳌头宫。1951年9月,陈嘉庚纾资60万元,在此建“集美解放纪念碑”,名曰“鳌园”。1961年8月,陈嘉庚在北京病逝,遵照其生前遗愿,葬于鳌园。该园占地8789平方米,由大门、长廊、纪念碑、嘉庚墓和四周石雕围墙组成。长廊两侧为雕刻历史故事的青石浮雕,各长50米。纪念碑矗立于鳌园中部,坐北朝南,碑高28.6米,正面镌刻毛泽东题写的“集美解放纪念碑”七个镏金大字,背面镌刻陈嘉庚撰写并手书的284字碑文。碑座设台阶11级,四周均有石栏。1988年,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嘉庚墓见本章第一节《遗址、墓葬》,陈嘉庚撰写的碑文见本章第五节《石刻、碑刻》)
兑山革命烈士陵园 位于侨英街道兑山社区枫树林山岗东侧,1977年建,由烈士纪念碑和烈士陵墓两部分组成,占地650平方米。纪念碑坐西北朝东南,碑体为向上渐收的方柱体,宝珠顶,花岗岩条石砌筑。通高7米,底边长2.3米。碑座二层,长方形,外底边长14米,宽12米。碑身正面镌刻叶飞题写的“革命烈士纪念碑”七个大字,背面为建园碑文。碑后为烈士陵墓,墓冢圆形,周长6.3米,高0.9米,花岗岩块石砌筑。冢底为两层正方形基座,外层底边长4米。墓后照壁镌刻“烈士陵园”四字。墓内安放1949年9月为解放集美而牺牲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9军253团的81名指战员遗骸。2001年,集美区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李林园 位于集美街道浔江社区鳌园路延平楼西侧,由集美中学和香港同胞、集美校友施学慨、洪学算捐资,为集美中学校友、抗日民族女英雄李林牺牲50周年而建,1990年4月5日建成开园,延平楼一楼李林烈士纪念馆同时开馆。该园坐北朝南,园区平面呈曲尺形,前宽23米,后宽47米,进深65米,园内草坪青绿,松柏苍翠。南部建有长方形纪念碑座,边长7—8米,高4米。碑座上为李林策马驰骋、回首射击的雕像,正面镌刻1987年薄一波题词“李林烈士,女中英杰,为国捐躯,永垂史册”,四面镌刻李林生平简介。
铳楼
刺林内铳楼 位于灌口镇浦林村刺林内社266号旁,乡人称“枪楼仔”,建于清末民初。坐北朝南,为单体单间三层楼式,面宽2.6米,进深5米,高10米。以红砖砌建,外表抹白灰,悬山顶,马鞍脊,一层南面开有石框小门,每层四面均设小窗,三层四周布设枪眼。此楼原位于大片古厝的西北角,旧时用于防盗防匪,现四周古厝多坍塌,此楼尚存。
垅尾铳楼 位于灌口镇东辉村垅尾自然村东南,建于清末民初。坐东南朝西北,为单间方柱体,以条石和块石砌建,底边边长3.5米,原为三层,现顶部坍塌,残高5.8米;西北面距地面2米处开设一门,用活动楼梯进出,门高1.6米,宽0.7米。
徐厝后铳楼 位于灌口镇东辉村徐厝后自然村东北村口,民国时为护村防匪盗而建,至今保存完好。该楼坐北朝南,三层,石木结构,建筑平面呈正方形,顶层采用双折坡布瓦顶,每层单间,面阔、进深均4米,建筑面积48平方米。墙体为石构,底层无窗,朝南开有一门,高2米,宽约1米。二、三层四面各开高、宽均为0.3米的瞭望射击窗一个。
坊、塔
贞寿牌坊 位于灌口镇第一社区。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为褒彰柯氏贞寿102岁而建。坐北朝南,石构,四柱三开间,面阔5.5米,高6米。明间高出两次间,为歇山顶三屋重楼。上坊额镌行书“贞寿之门”四字,下坊额镌楷书“诰赠奉直大夫乡饮宾陈国璧妻诰封宜人柯氏百有二寿坊”,落款“乾隆岁次壬寅腊月吉旦建”。石坊上部梁架、坊板多采用辉绿岩石材,分别雕镂双龙戏珠、翔凤、奔马、瑞兽、花卉和人物等。坊柱基部前后原有夹柱石雕坐狮四对,今已不存。现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曾营陈氏贞节坊 位于杏林街道曾营社区登瀛一路48号前。建于清末,坐北朝南,为四柱三间二层楼石构牌坊,面宽6米,残高5米,明间额枋浮雕云龙纹,两侧次间额枋浮雕瑞首,方形坊柱镌刻楹联,可见落款“知同安县事任震远…”等,坊柱前部夹柱石上各立一青石坐狮。此坊为清廷表彰陈氏妇人长年守寡不嫁、遵守妇德而立。坊后原建有三落大厝,由前至后分别为“迎宾厅”、“神龛厅”和“告老厅”,中、后落大厝于1990年代翻建成新楼房,今仅存“迎宾厅”。石坊与迎宾厅门厅连建,成为进出三落大厝的门阙。
宝珠塔 位于杏林街道东南海域3.5千米的宝珠屿山顶。该屿面积2000平方米,海拔约13米。宝珠塔坐北朝南,下为圆形塔基和栏杆平台,塔身为穹窿顶圆柱体,花岗岩砌筑,外部饰凸出五棱,底层直径6.3米,通高14.6米。南侧有拱形塔门,门宽1米,高2.5米,门上镌刻“宝珠塔”三字,塔内四层,第一层高4.2米,设有环形石梯,每层各开五个气窗。穹窿顶中为一圆形石柱,围以五块梯形花岗岩石,象征“五龙夺珠”。此塔为陈嘉庚次子陈厥祥于1963年为纪念其母而建,是厦门西港的航海标志。
井、塘
皇帝井 位于后溪镇前进村苏营社东侧。建于唐,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和1997年两次重修。民国《同安县志》卷八“名胜”记载 “皇帝井,在仁德里苏营。相传唐宣宗到此掬饮,因名。泉极甘,酿酒瀹茗俱佳。经时不汲,泉从石缝中出,大旱不涸。”现存古井2口,东西并列,相距8米,四周以条石栏杆围砌成井区。二井型制相同,内径0.5米,石板井栏呈六边形,边长0.5米,高0.4米。井后各立一碑,均高1.47 米,宽0.48米,碑额浮雕卷草纹。西碑镌直题楷书“古唐皇帝井”,落款“道光庚子年重修”;东碑镌直题行楷书“龙泉井”,落款“道光庚子年新建”。西碑左侧另立一小碑,高0.5米,宽0.3 米,上刻行书七言诗一首,署名“陈上章”(诗见本书《附录·外地诗人咏集美》)。两井之间为半圆形石砌水池,宽3米,深0.4米。在井西侧30米处建有皇渡庵。皇帝井、皇渡庵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国姓井” 位于集美街道浔江社区尚南路1号、归来园南门前东侧20米处。占地20平方米,石构井壁,水面距地表约1米,为清初郑成功部将刘国轩建造集美寨时所凿。因郑成功受赐姓“朱”,故百姓称为“国姓井”。1950年代修缮时加筑水泥井栏,方形,边长1米,高0.54米,四面堆塑“国姓井”三字。
白水泉井 位于灌口镇灌口第一社区白水泉里28号前公路旁。方形井口,井深约3米,井壁四周为白色瓷土,泉水呈白色,故名。花岗岩方形井栏,边长1.3米。传此井水质极佳,最宜泡菜,旧时有挑夫在此挑水出售。清代和民国时期,为周边居民主要生活用水水源。2002年,因开发凤泉公园和白水泉住宅小区而将井栏垫高,井壁砌砖围护。此井为旧时灌口四大名井之一,另有关帝井、老爹井和大井脚井。
卡仔塘遗址 位于灌口镇黄庄社区北面500米农田中,始建于宋。东南—西北走向,面积1.2平方公里,东南地势低洼处建有拦水坝。水坝以泥土夹碎石夯筑而成,长约160米,顶宽2米,高约5米,中部建有三合土泄水道口。近年周边区域开发房地产和兴建厂房,池塘面积大为缩小,现存泄水道口旁残坝,曲尺形,分别长约55米和10米,以条石和夯土筑成。泄水口呈两侧高、中间低的箕形,长10米,宽9.5米,落差约2米。
集美龙舟池 位于集美街道浔江社区鳌园路南侧与龙船路之间。1950年,陈嘉庚在集美南部海滩筑堤围垦外、中、内三池,外池俗称“龙舟池”。龙舟池近似长方形,现东西最长800米,南北最宽183米。池畔四周建有数座仿自传统古建筑的琉璃瓦顶楼台、廊庑或亭榭,分别取名“启明”、 “宗南”、“南辉”等。其中北岸东、西及中部各建有一组亭榭、楼台,以中部“南辉”亭为主观景台,亦为指挥台,长48米,宽8.5米,为单层长廊庑式,两端二层八角攒尖顶,中为二层楼重檐歇山顶;南岸中部有单层廊庑“宗南”亭,长45米,宽7米;龙舟池中东、西端又各建一水榭。每年端午节举办龙舟赛,龙舟竞渡,场面极为壮观,闻名海内外。
古桥
苎溪桥 位于后溪镇西北部、市第二农场苎溪村南侧。始建于北宋大观年间(1107—1110年),同安人徐诚始甃石为桥,后圮。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年),其孙应昌及道士法昌重修。桥体石构,平梁,西南东北走向,长73米,宽2.6米,分九段铺架花岗岩石板45块,每板长5米,宽0.5米,厚0.35米。有石桥礅8座,每墩横长5.2米,面宽2.5米,上游方向呈船首形。元代邓子实咏《苎溪》诗 “日照松梢宿雨乾,秋风剪剪作轻寒。青林缺处云山好,更过桥西仔细看。”该桥系厦门地区现存最长的宋代石构桥梁,保存良好。2006年,厦门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拨款重修,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黄庄桥 位于灌口镇黄庄社区北约470米处。双孔石梁桥,东西走向,横跨于中港溪上,长12米,宽2米,船首形尖状桥墩,桥墩上卧有小石龟,桥墩净跨4米;桥面以二段8块石板铺成,板宽0.4—0.5米,长6米,厚0.3米,桥面距水面高约2米。桥墩长小叶榕树一株,盘根错节,缠满大半个桥墩。桥西端保存古驿道路基,残长7米,高1—2米,三合土夯筑。
深青桥 位于灌口镇深青村深青驿楼大门前方约25米处。原为木桥,明正德十年(1515年)改建为三门石桥,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重修,嘉庆九年(1804年)扩建为五门,为古时南来北往的重要通道。桥长25米,宽2.8米,下有石桥墩6座,上游方向呈船首形。建桥碑记镌于桥板背面。1967年改建后,长33米,宽8.5米,4孔,跨径5.2米。2002年,厦门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拨款重修,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日东桥 石桥,位于杏林日东公园处,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里人共建。长140丈,费银二百九十两有余。后圮,里人杜智森、杜以德、杜时泰相继修葺,费银二百余两,越三冬而告成。1970年代于旧址拓建日东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