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集美 > 区情概况 > 文物资料
祠堂民居
时间:2023-06-12 16:19 阅读人数:

  

民居

 

    高浦伯府    位于杏滨街道高浦社区鹤浦路95、97号。建于明代,坐东朝西,原为前、中、后三落大厝及南侧护厝,“文化大革命”期间后落倒塌,现存前、中两落及南侧护厝,面宽19米,通进深25米,前埕立有旗杆石1对。前落硬山顶,马鞍脊,面阔3间,前为横向长檐廊,中厅两侧为厢房,中厅后部立寿屏,背面呈凹寿门式,中央天井有方形石构祭台;后落举架高大,为十四架梁,硬山顶,燕尾脊,前为宽檐廊,中厅及两侧各2间厢房,面阔3间,进深1间12米。此建筑整体装饰风格朴素,为明末清初郑彩、郑联兄弟住所,南明时郑彩受封“永胜伯”,郑联受封“定远伯”,故民间称其住所为“伯府”。

  高浦李衙    位于杏滨街道高浦社区高浦中路2号对面,建于明代,与伯府并排。坐东朝西,前、后两落大厝,中为天井及两侧廊庑,两侧为护厝,总面宽32米,通进深23米。前有庭院,通进深30米,残留旗杆石1根,红陶井栏水井1口。前落大厝三段式燕尾脊,面阔5间15米,进深1间,前为横向长檐廊,明间为厅堂,立大寿屏,背面凹寿门,次间和梢间为厢房;后落硬山顶,燕尾脊,面阔5间,进深2间12米,举架高大,中厅及两侧各有厢房4间。此大厝原为明代高浦千户所李鸿千户住所,故称“李衙”。

  双岭“九十九间”    位于灌口镇双岭村大厝自然村2号,建于清初。坐西北朝东南,主体建筑为前、中、后三落大厝,左、右各二列护厝,前部有砖埕及三合土围墙,两侧开院门,总面宽57米,通进深50米。前落悬山顶,三段式屋脊,面阔5间20米,中厅及两侧厢房;中落悬山顶,燕尾脊,中厅两侧为厢房;南侧护厝内的长条形天井前后贯通,作为庭院,并建有小方亭,用于休闲和读书。前埕两侧建有小房,东侧原为二层楼,今改为平房。建筑墙体大部采用花岗岩条石墙裙和夯土墙身,年久荒废,多处破损。前落中厅屋顶损毁,以波形水泥瓦修补;中落北伐战争时期被焚毁,未加以修复;后落早年倒塌。此建筑房屋众多,当地称为“九十九间”。

  东辉“九十九间”    位于灌口镇东辉村金辉自然村27号旁。坐西朝东,由南、北两组并列的大厝组成,前部有大砖埕庭院及一排横向排屋,总面宽60米,通进深54米。每组建筑均为前、中、后三落。南侧一组规模较小,为“七间起”或“棋盘式”布局,面阔22米,进深45米,由中央的四合院和后落及南侧的一列护厝组成;北侧一组规模较大,为“八间起”布局,面阔36米,进深45米,由面阔3间的前后二落大厝、后落加上南侧的一列护厝和北侧的双列护厝组成。两组建筑之间有弄巷相隔,弄巷宽2米,尾端巷门上建一角楼(铳楼),布设枪眼。原大砖埕庭院对角亦各设一角楼,“文化大革命”时被毁。此建筑规模庞大,房舍众多,间间相通,号称“九十九间”,在当地享有盛名,为闽南大型古厝民居的代表。

  王骥良宅    位于后溪镇后垵村田厝田中31号旁,为珩山第十八世祖、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武举人王骥良祖厝。坐东朝西,前、后两落,中为天井及两侧榉头,北侧一列护厝,面宽19米,通进深22米,前有水泥埕。前落硬山顶,燕尾脊,面阔3间,进深1间,前部为横向长檐廊,大门上悬有“武魁”木匾;后落硬山顶,燕尾脊,面阔3间12米,进深3间11米,由中厅及两侧各两间厢房组成,中厅铺砖地面留有练武时踏陷的印迹。前埕立有旗杆石2对,门前有一练武石。

  下许许氏祖厝    位于灌口镇顶许村下许社32号旁,为顶许村许氏长房祖厝。坐北朝南偏西,原有前、中、后三落大厝和左、右护厝,前、中落荒废,多处房顶坍塌。现存后落,马鞍脊,硬山顶,二层楼结构,石构门框、窗框,面阔、进深均为3间9米,因墙体以三合土夯筑,又称“土楼”。旧时许氏老人临终时移入此房作为灵堂,又称“寿堂”。中落大厝墙壁原嵌有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黑石碑,宽0.65米,高0.42米,内容为祠堂使用与环境管理的规定,现存放于顶许净心堂内。

  集美其昌堂   位于集美社祠后路48号,原名四角头(后尾、清宅尾、塘墘、向西)祖厝。坐南向北,前后两厅,中设天井,乃集美陈氏长房五世祖陈可赞居宅。1949年11月11日被台湾飞机炸毁。1950年,陈嘉庚重建,取名“其昌堂”。1997年,陈氏国内外后裔集资重修,后厅“孝思堂”供奉集美陈氏五、六、七世祖牌位。

  后浦郭文钻宅    位于杏滨街道锦园社区后浦西路20号,建于清代。坐西朝东,由前、后两落大厝围合成的四合院与左、右两侧的护龙组成。建筑总面宽25米,通进深27米,大厝前有砖埕。前落三段式燕尾脊,面阔3间12米,进深1间,中厅及两侧厢房;后落面阔3间,进深2间10米,由中厅及两侧各2间厢房组成,厝前宽檐廊两端挑檐枋木雕精细。

  李林“通奉第”    位于灌口镇李林村李林社543—553号,建于清代。坐西朝东,由前、中、后三落大厝、北侧两列护厝和南侧一列护厝组成,前有砖埕庭院,总面宽34米,通进深31米,另有外砖埕。整座建筑前低后高,前落硬山顶,三段式燕尾脊,面阔3间12米,进深1间,前为横向长檐廊,中厅及两侧厢房,大门上有蓝彩灰塑“通奉第”三字;中落硬山顶,燕尾脊,面阔3间,进深2间,前为宽檐廊,廊上漆金木雕精细,中厅两侧各2间厢房;后落三段脊,面阔7间,中厅两侧各2间厢房。前、中落大厝与两侧护厝、后界之间为环绕的“回”字形通道,北侧外围护厝前部为长条形天井,天井地面和通道以卵石或红砖铺筑,前后贯通,并设前、后过水门。

  上头亭里60号    位于灌口镇上头亭村60号,建于清代。坐南朝北,由东、西两组并排的建筑组成,中有小巷相隔,前为大砖埕及庭院,总面宽41米,通进深25米。东组建筑由三合院及两侧的护厝组成,面宽27米,进深15米,主体大厝硬山顶,燕尾式翘脊,两侧护厝为马鞍脊,分成前后两段。面宽3间12米,进深2间10米。西组建筑为主体大厝和两侧榉头构成的三合院,面宽12米,进深15米。建筑中采用闽南民居中漆金木雕、灰塑、彩绘等装饰,曾享誉一时。

  浦林村林坑社48、49号    位于灌口镇浦林村林坑社48、49号,建于清代。坐西朝东,主体建筑为三合院形式,加左、右二列护厝,总面宽25米,通进深16米,厝前有砖埕。三合院由主体大厝、小天井及两侧小榉头组成,前有院门。主体大厝硬山顶,燕尾脊,面阔3间12米,进深2间7米,中厅及两侧厢房,厅内角门保留漆金木雕门罩。大厝屋脊及护厝山尖灰塑装饰繁复,厅堂寿屏漆金木雕保存较完好。

  锦园林碧湖宅    位于杏滨街道锦园社区锦北路60号,为锦园庵边角林氏祠堂。建于清代,2001年局部修葺。坐东南朝西北,为前、后两落大厝,中为天井及两侧榉头,大厝两侧各一列护厝,总面宽26米,通进深20米,厝前有砖埕。前落硬山顶,燕尾脊,面阔3间12米,进深1间,前部为横向长檐廊,中厅两侧为厢房;后落硬山顶,燕尾脊,由中厅及两侧各2间厢房组成,厅内设寿屏神龛。大厝前埕立带座旗杆石2对,并保存木旗杆1根,长10米。宅中保留大部分原建筑构件,包括石构房基、墙裙、柱础、阶石及木构梁柱等。房主林碧湖,曾出资捐建附近的锦园宫,留有记名石柱。

  孙秀妹故居    位于侨英街道孙厝社区乐安东里90号。坐东朝西偏南,为三合式建筑形式,中为小庭院,两侧榉头,南侧廊道一端开院门,后部为主体大厝,面宽12米,进深14米。大厝硬山顶,燕尾脊,面阔3间,进深1间,前为廊道,两端上部有阁楼,由中厅及两侧厢房组成,中厅寿屏神龛漆金木雕精美。此建筑重建于清代,1959年“八二三风灾”时,屋顶毁坏,加以重修。孙秀妹为陈嘉庚之母。

  颍川世泽堂    位于集美街道浔江社区尚南路48号,陈嘉庚出生地,乃明宣德年间后尾角陈氏开基祖(集美陈氏六世祖)陈宜珍居所,清代重建,2000年重修。坐东朝西,前、后两落大厝,中央天井及两侧榉头,面阔12.1米,通进深15.8米,前部砖埕进深12米。前落燕尾式三段脊,面阔3间,进深1间,大门石门框上方镌“颍川世泽”,中厅两侧为厢房;后落硬山顶,燕尾脊,面阔3间,进深1间7.9米,中厅两侧为厢房,厅设神龛。神龛花岗岩须弥座,长1.95米,宽0.9米,高0.95米,正面镌刻家训及家族祭祖、祭神之约定,200余字。

  锦园“新大厝”    位于杏滨街道锦北路71—85号。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由林氏笃仪、笃崎、笃水等五兄弟共建。坐南朝北偏东,由两组并列的大厝及左右各一列护厝组成,前部为大砖埕庭院,东、西两侧开院门,庭院前部两角落又分建有倒照排屋,建筑总面宽43米,通进深38米。两组大厝之间由宽2米的弄巷相隔,每组大厝又由前、后两落大厝及中央天井、两侧榉头组成,面阔3间12米,通进深20米。前落大厝前部为横向长檐廊,中厅两侧为厢房,后落大厝中厅两侧各2间厢房,均为硬山顶,燕尾脊。此建筑广泛运用石雕、砖雕、彩绘泥塑、彩色瓷片等手法,在当地享有盛名。

  李林“中宪第”    位于灌口镇李林村李林社516号。原建筑规模较大,现存后部两落大厝,坐北朝南偏西,大厝之间为天井及两侧榉头,面宽19米,通进深16米,前有砖埕,东侧为翻建的护厝。前落硬山顶,抬梁式梁架,马鞍脊,面阔5间,进深1间;后落面阔5间,进深1间6米,中为敞厅及两侧各2间厢房。此房为清代中宪大夫陈壶山故居,陈壶山墓早年已毁,墓碑存放于厝内。碑呈盔形,宽2.14米,高1.07米,镌刻“登瀛皇清诰授中宪大夫壶山陈公 恭人元配端庄黄氏佳城”。

  李林陈国瑞故居    位于灌口镇李林村李林社352——355号。坐南朝北,前、中、后三落大厝,二侧护厝外伸,前有砖埕和院墙,左、右各开一门。现存前、中落大厝及左、右护厝、庭院,总面宽30米,通进深34米。前落悬山顶,燕尾脊,面阔3间14米,进深1间,背为凹寿木栅门,中厅悬“星聚流芳”匾,前、后落款为“乡进士文林郎知同安县事唐孝本为”、“顶带乡饮大宾陈国瑞立”;中落大厝悬山顶,燕尾脊,面阔3间,进深2间12米,中厅两侧为厢房。

  黄庄217号   位于灌口镇黄庄村217号,建于清末民初。坐东北朝西南,前、后两落大厝,中为天井及两侧榉头,左、右各一列护厝,总面宽23米,通进深19米,前有院埕及庭院。前落硬山顶,马鞍脊,面阔3间,进深1间,凹寿门,中门上方灰塑“莲溪”二字,中厅两侧为厢房;后落硬山顶,马鞍脊,面阔3间11米,进深2间10米,中厅两侧各2间厢房。此建筑大量运用交趾陶、瓷片剪粘、彩绘泥塑等闽南古民居的典型装饰手法,工艺精细。

  后浦郭永来宅    位于杏滨街道锦园社区后浦中路44号。坐东朝西,中部为三合院式建筑,左、右两侧为护龙,前部有二层排屋,中部二级砖埕,总面宽26米,通进深33米。三合院由中央小天井、两侧榉头和主体大厝组成,面宽、进深均为13米;大厝硬山顶,燕尾脊,面阔3间,中厅两侧各2间厢房。大门设于前排屋,排屋依地势而建,面阔5间,由中厅及两侧各2间厢房组成,二层楼板与中央砖埕同一平面,一楼中厅开设石框大门,二楼正面外墙高直,开设多个石框小窗。此建筑平面布局特殊,是一座具有较强防御性的清末民初大型民居建筑。房主郭永来为菲律宾华侨。

  后浦汾阳大厝    位于杏滨街道锦园社区后浦西路102号。建于民国2年(1913年)。坐北朝南偏东,由前、中、后三进大厝及左、右护厝组成,建筑面宽26米,进深36米,前部有庭院和外埕,院后有花园,总宽36米,通进深77米。庭院前部单间院门上泥塑“汾阳”二字,两侧花鸟纹彩绘泥塑。前落三段式燕尾脊,面阔3间12米,凹寿门,中厅两侧为厢房;中落硬山顶,燕尾脊,面阔3间,进深2间,中厅两侧各2间厢房;后落硬山顶,三段式马鞍脊,为前柱廊二层楼式,中厅两侧各3间厢房。此建筑大量运用彩绘泥塑、交趾陶、彩绘国画和诗词等装饰门面、屋脊、廊道等,是一座保存较好、装饰考究、具有代表性的大型闽南红砖古厝建筑。房主郭朝阳为缅甸华侨。

  后溪街路49、50号古民居    位于后溪镇后溪村街路49、50号,俗称“大厝内”,建于民国5年(1916年)。坐北朝南偏西,前、后两落大厝,中为天井及两侧榉头,大厝左、右各建一列护厝,总面宽27米,通进深21米,前有砖埕及庭院,西南角开院门。前落硬山顶,三段式燕尾脊,面阔3间12米,进深1间,前部为横向长檐廊,中厅两侧为厢房;后落面阔3间,进深2间10米,中厅两侧为厢房,中厅神龛“文化大革命”时被毁,前部宽檐廊上的挑檐枋及随巾等木雕精细繁复。整体建筑较为破落,局部装修,两侧护厝前部增设窗户,前落中厅地面新铺瓷砖和装修白灰墙。此建筑装饰考究,是典型的“二落大厝带左右护厝”布局的闽南红砖大厝民居。原房主杨氏为菲律宾、新加坡华侨,清末被赠封“奉政大夫”、“三世大夫”等衔。

  陈嘉庚故居    位于集美街道浔江社区嘉庚路149号。坐北朝南,落成于民国7年(1918年)6月,民国28年4月被日军飞机炸毁,1955年依原样重建,1980年修缮,并于故居西侧增建陈嘉庚生平事迹陈列馆(三层混凝土结构)。四周院墙,东西宽61米,南北进深49米。主体建筑为三层楼结构,白墙红瓦,平面布局呈曲尺形,东西长,南北短,宽26米,进深13米,高19米,总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一、二楼布局相同,正面阔5间,中厅两侧各2间厢房,西端纵深2间;前部为拱廊,两端为楼梯。三层楼两端为角楼,中间为两坡嘉庚瓦屋顶,前部为阳台栏杆,外部门窗上饰有各种西洋式泥塑山花。民国8—11年和1958—1960年,陈嘉庚生活、工作于此。1980年11月辟为陈嘉庚故居纪念馆,现一楼为集美学校校史陈列室,二楼为陈嘉庚生前居室、工作室、会议室、遗物展室及陈敬贤生平陈列室。“陈嘉庚先生故居”七个金色大字,为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承志所题。1988年,厦门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陈嘉庚旧居诚毅楼    位于集美街道岑东社区嘉庚路1号,建于民国14年(1925年),初为集美学校校长、校董办公楼,1950年陈嘉庚回集美定居于此。二楼东南角房间为办公室和卧室,今仍保留陈嘉庚居住时的生活布局和用具。一楼为集美学校校董会办公室。1958年10月13日,陈嘉庚与校委会(1956年校董会改组为校委会)迁至“校主厝”,该楼改为集美水产航海学校校舍,后更名“诚毅楼”。建筑坐西南朝东北,为二层红砖楼,前、后两坡西式嘉庚瓦屋面,两端形成花形大山尖。面宽14米,进深13米,一楼前部正中有外突的方形门廊;每楼层均以“十”字形通道划分,四面均有门通往户外。

  张家两故居    位于侨英街道东安社区后垵92号。建于清末,坐东朝西,为三落大厝组成的前后二进四合院式,北侧建一护厝,前有小庭院,面宽20.5米,进深40.2米,占地约800平方米,闽南传统砖石木结构。三厝均面阔3间,中为厅堂,两侧边房,红砖及坯砖抹灰隔墙,木构壁柱承重,山墙搁檩,马鞍脊。三厝以天井相隔,天井两侧为厢房,民国时在后落厢房上加建二层式铳楼。

  东安村后垵二里62号   位于侨英街道东安社区后垵二里62号。因以红砖砌建,又称“红楼”,建于民国22年(1933年)。坐东朝西,主体建筑3层,面宽12米,进深17米。外围为庭院、砖埕,前有铁扇院门,东、西侧有后期加盖小平房,总面宽17米,通进深32米。主体建筑面阔进深均为3间,由中厅及两侧各3间厢房组成,正面前部为宽廊,中厅前部为弧形门廊,彩色水洗砂圆柱;厅内设寿屏,屏后有水泥楼梯。三层布局基本相同,水泥楼板,屋顶四面坡,嘉庚瓦,四周环以阳台和琉璃瓶栏杆,正面三角形花式山尖有泥塑“1933”字样。外墙每层屋檐下大量装饰中、西式人物、动物、花鸟等灰塑图案,颇为精美;院门顶部灰塑“福”、“禄”二字。房主张水群为菲律宾华侨。

  西滨“安居楼”    位于杏滨街道西滨中路187号,建于民国22年(1933年)。坐东北朝西南,三合院式,主体建筑为二层红砖洋楼,前有小天井及院门,天井两侧为单层边房,平面呈“凹”字形,总面宽12米,通进深13米。主体建筑一、二层布局相同,面阔3间,进深2间8米,前部为柱廊,由中厅及两侧的前后厢房组成。屋顶为前、后两坡屋面,马鞍脊,屋顶前部为栏杆平台,正面山尖灰塑“安居”二字,落款“民国廿二年”。外墙大量装饰闽南民居常用的泥塑、彩色交趾陶人物形象,廊道墙面和天花板装饰彩色几何形拼砖图案。

  西滨陈荣原宅    位于杏滨街道西滨社区西滨南路200号,又称“番仔楼”。建于民国23年(1934年)。坐东北朝西南,主体建筑为二层半红砖洋楼,前部为庭院,开设左、右、后三门,东侧连建二层排屋,以天桥与主体建筑相连,上层抗日战争期间被炸毁,现余下层,改建为硬山顶马鞍脊。院落面宽20米,进深17米。主体建筑面阔3间13米,进深3间12米,由中厅及两侧前后厢房构成,正面前部为柱廊,中厅大门前门廊外凸,整体平面布局呈“凸”字形。二层平面同一层,前部为拱廊,楼顶为四坡攒尖屋顶,前部栏杆阳台,正中外凸处建一座六角亭。此建筑为带庭院的西式洋楼,采用拱廊、琉璃瓶栏杆、釉面砖地面及四坡顶屋面等,但外表墙体仍大量装饰传统民居的彩色拼砖、灰塑图案,厅堂为闽南民居常见的漆金木雕寿屏、神龛等,是集美乡村中现存的中西合璧建筑实例。

  西亭陈三皇宅    位于杏林街道西亭社区朝旭路160号,又称“红楼”,建于民国26年(1937年)。坐北朝南,为二层红砖洋楼,平面布局呈“凹”字形,中为天井庭院,前有门厅,总面宽15米,通进深22米。大门上有墨书“来义和”三字,两侧楹联;主体建筑面阔3间12米,进深3间15米,一、二层布局相同,前为柱廊,中厅及两侧为厢房,中门灰塑“西亭”、“民国弍柒年”、“陈三皇建筑”字样,门上方石梁镌刻“薰风南来”和“民国廿陆年冬”、“陈三皇建”字样。屋顶为四面坡,前部为平台栏杆,并建小楼梯间。此建筑为西式洋楼建筑风格,外表大量装饰闽南民居常见的彩色瓷片剪粘及灰塑图案、彩绘等,厅内仍采用传统的民居木雕寿屏、门扇等,是现存的中西合璧建筑的典范。

  西亭陈为笔宅    位于杏林街道西亭社区朝旭路157号,建于民国26年(1937年)。坐西北朝东南,为二层红砖洋楼,花岗岩条石墙裙。平面布局、规模同西亭陈三皇宅。房主陈为笔与陈三皇为兄弟,均为缅甸华侨。

  陈井“红楼”    位于灌口镇陈井二里117号。建于1930年代。坐西朝东,为二层半洋楼,花岗岩墙裙,墙面以红色“雁”字砖砌建。建筑面阔3间12米,进深3间11米,中厅两侧各2间厢房,厅前为门廊,两端各外突1间,整体平面呈“凹”字形布局。楼顶为前后两坡瓦楞屋面,前部屋顶阳台两端各建有一座六角亭。建筑风格同西亭陈三皇宅,房主陈氏为缅甸华侨。

  东安后垵二里28号    位于侨英街道东安社区后垵二里28号。建于民国时期,坐东朝西,前、后两落大厝,中央天井及两侧榉头,面宽12米,进深21米,前有庭院,通进深31米。前落三段脊,面阔3间,进深1间,凹寿门;后落硬山顶,燕尾脊,面阔3间,进深2间10米,中厅两侧为厢房。建筑中大量使用彩色交趾陶、泥塑等装饰,浓妆艳抹,为典型的闽南民居精典之作。房主张水群为菲律宾华侨。

  田厝王氏祖厝    位于后溪镇后垵村田厝田北27号旁,为田厝王氏十一房祖厝。原建筑坐东朝西,前、后两落大厝和后界,左、右两列护厝。现存前、后大厝及北侧护厝,面宽20米,通进深20米。前厝硬山顶,燕尾脊,面阔3间12米,进深1间;后厝硬山顶,燕尾脊,面阔3间,进深2间11米,前部为横向长檐廊,由中厅及两侧厢房组成,厅后设寿屏及神龛。此建筑较为破旧,多处修补和改建,中央天井两侧榉头为花岗岩和水泥结构,后落檐廊一侧为水泥柱,护厝过水廊砖雕漏窗纹饰极具特色。

  后浦郭朝阳宅    位于杏滨街道锦园社区后浦中路52号。坐东朝西,由前、后两落大厝和北侧一列护厝组成,面宽18米,进深26米。前落硬山顶,燕尾脊,面阔3间13米,进深1间,中厅及两侧厢房,呈三合院式,有小天井、两侧榉头及小院门;后落为二层楼式,硬山顶,马鞍脊,面阔3间,进深2间,中厅两侧各2间厢房,一楼中厅寿屏后置有木梯。一、二楼前部为宽檐廊,廊道上方挑檐枋、随巾等漆金木雕精细,二楼中厅寿屏及门扇木雕保存完好。一楼檐廊两端开设边门,双层门扇采用滑轮轨道启闭;二楼廊道一端可通往榉头屋顶。此建筑装饰考究,保存较完好。

  兑山宅内51号    位于侨英街道兑山社区宅内51号。坐北朝南偏西,前、后两落大厝,中为天井及两侧榉头,面宽14米,通进深26米,前有砖埕。前落悬山顶,燕尾脊,面阔3间,前为横向长廊,中厅两侧为厢房;后落面阔3间,进深2间,中厅两侧各2间厢房,前廊宽大,厅堂高深,为十三步举架出梁形制,中脊高达8米。此建筑房屋举架高大,外墙红砖平竖叠砌,石、木、砖等装饰朴素。

  前山“土楼”    位于灌口镇坑内村前山社220—221号。坐东北朝西南,内、外双层,平面布局为“回”字形。中间小“口”为四合院,前后两落大厝,中央天井及两侧榉头,面阔19米,进深23米,前落正中开小院门。两厝均建有阁楼,以卵石及土坯砌墙,马鞍脊,硬山顶。大“口”为一圈带阁楼房屋,建筑总面宽56米,通进深60米,西南面正中开设石墙大院门,与四合院小门相对,东北角另开一小后门。此建筑俗称“灌口土楼”,封闭式建筑布局独具特色。

  王鼎昌祖屋    位于后溪镇崎沟村华新路28号。坐北朝南偏西,长条形排屋,硬山顶,马鞍脊,前、后两坡屋面,面阔5间16米,进深1间4米,明间为厅堂,次间为厢房,梢间为边房。王鼎昌,1994年当选新加坡首任民选总统。(详见第三十八章《人物》)

  集美试验乡村师范学校旧址    位于侨英街道凤林社区下头路67号。坐北朝南,原为前、后二落闽南古厝式民居,后落因破旧于1990年代拆除,并新建楼房。现存前落大厝,硬山顶,燕尾脊,面阔3间12米,进深1间5.2米,中厅两侧为厢房,前门门额上隐约可见“乡村建设学会”字迹。

 

祠堂

 

  锦园林氏宗祠    位于杏滨街道锦东路173号。始建于宋,清代重建,1988年重修。坐东朝西偏北,前、后两落大厝,中为天井及两侧廊庑,面宽10米,通进深19米,前有砖埕。前落大厝三段脊,面阔3间,进深2间,三凹寿门,中门悬“林氏宗祠”匾;后落为敞厅,抬梁式梁架,悬山顶,燕尾脊,面阔3间,进深3间10米,厅内悬有清光绪年间“翰林”、“进士”匾额及新“文魁”、“武魁”匾。后厅墙壁嵌立石碑2块,大碑为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奉宪禁所争原地永远不许起盖房屋碑记》,宽0.63米,高2.4米;小碑为清乾隆十五年所立,宽0.42米,高1米。

  兑山李氏家庙   位于侨英街道兑山社区兑山村东南侧。建于清,1985年重修。坐西南朝东北,前、后两落大厝,中为天井及两侧廊庑,面宽13米,通进深23米,前有石埕。前落悬山顶,燕尾脊,面阔3间,凹寿门,中门悬“李氏家庙”匾。后落为敞厅,抬梁式梁架,面阔3间,进深4间,两侧依墙夹建“猫巷”暗道,专供猫神进出,中厅设寿屏神龛。保留较多原石木建筑构件,其中有双喜纹漏雕石窗、抱鼓石、柱础等,形体硕大、精美。现为厦门市涉台文物古迹单位。

  碗窑王氏宗祠    位于后溪镇西部、市第二农场碗窑自然村中部。始建于南宋,2007年重修。坐北朝南,单体大厝建筑,抬梁式梁架,硬山顶,燕尾脊,前为庭院,面宽12米,通进深21米。大厝面阔3间,进深3间12.7米。保留有原木构梁架及门框、台阶、石柱础等。

  珩山王氏支祠    位于后溪镇后垵村田厝自然村东北圣果院北侧。始建于元,明、清多次修葺。坐东北朝西南,为单体大厝,两侧廊庑,前有石埕,围以院墙,总面宽12米,通进深17米。大厝硬山顶,燕尾脊,面阔3间,进深2间10米,中厅及两侧厢房。建筑中保存梭形石柱数对。

  集美社陈氏大祖祠    位于集美街道大社祠后路,系集美陈氏二世祖陈基所建。其择地东坛,向陈、曾二家购地起盖二落式居宅。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裔孙文瑞等重修,宅址前移4尺,填高1尺,改二落为一落。清同治六年(1867年)再次重修。民国2年(1913年)春,陈嘉庚在此开办乡立集美两等小学校。1949年11月,东北角被台湾飞机炸毁。1950年,陈嘉庚出资重修。1982年,陈超群、陈永和、陈共存牵头族人集资再次修葺。大祖祠坐北向南,前后两殿,中有天井相隔,两侧设有过廊,面阔10米,进深21米,前有大埕,埕前有照厝,西南角建有戏台。前殿抬梁,三段脊,两坡屋顶,四垂脊。面阔3间,进深1间,凹寿门,中门悬“集美大祠堂”木匾;后殿为敞厅,面阔3间,进深3间10.1米,前为卷棚顶宽廊,抬梁,中厅设大神龛,内供集美始祖陈煜、二世祖陈基及陈文瑞、陈嘉庚、陈敬贤、陈文确、陈六使石影雕像。堂内悬“尊亲堂”、“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毛泽东赠”和“太空中的陈嘉庚星”三匾。天井旁东廊墙壁曾嵌方形黑石碑,内容为明时陈氏祠堂的购地券。石碑边长0.37米,文字顺时针旋读。前落门廊门边抱鼓石和墙面镶嵌的人物故事、麒麟瑞兽石雕极为精美,梁架木雕和内部石雕柱础颇为考究。祠堂东西两侧门楣上方分嵌陈嘉庚手书的“再造承基”、“维新建国”石匾。祠堂前之照厝,由左右二间小房和中间的栅栏门构成,为清同治六年重修时所建,集美递铺曾设于此,故又称“诰驿”。

  仑上黄氏家庙    位于后溪镇仑上村大社三里西侧。建于元末明初,清代重建,1949年焚毁,1985年重修。坐北朝南偏东,前、后两进,中为天井及两侧廊庑,总面宽11米,通进深18米,前部水泥埕立有旗杆石6对。首进双燕尾脊,面阔5间,进深2间,凹寿门;后进为敞厅,抬梁式梁架,硬山顶,燕尾脊,面阔5间,进深3间,厅内供奉黄氏开基祖黄百文等先祖牌位。重修时更换为砖混结构梁柱,改土坯墙为砖石墙,并保留部分清代石构房基、墙裙、抱鼓石座等建筑构件。

  鹤浦郑氏家庙    位于杏林街道高浦社区南门路34号旁。始建于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清代重修,1985年和2005年两次修葺。坐北朝南偏东,前、后两落大厝,中为天井及两侧廊庑,面宽11米,通进深21米,前有石埕。前落硬山顶,三段式翘脊,面阔3间,进深2间,三凹寿门,中门悬“鹤浦郑氏家庙”匾;后落为敞厅,抬梁式梁架,硬山顶,燕尾脊,面阔3间,进深3间11米,厅内神龛悬“带草堂”匾。庙内保存较多原建筑石构件,有房基、龙纹漏雕石窗、石柱础等。

  马銮杜氏家庙    位于杏滨街道马銮村。始建年代不详,重建于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乾隆四年(1739年)、民国时期和1984年四次重修。家庙坐西南朝东北,砖砌墙体,燕尾脊硬山布瓦顶,兼用抬梁、穿斗木构架,占地约500平方米。庙堂面阔3间10米,由东北至西南依序为前门厅、前天井、正厅、后天井及后厅,总进深32米,其中门厅1间,正厅3间,后厅2间。庙前留存历代旗杆石17对,后厅墙面嵌有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杜氏复业记》行楷石碑一方,高2.32米,宽0.85米,颂述杜氏先辈业绩。

  板桥张氏宗祠    位于侨英街道叶厝社区东部。始建于明代,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毁于兵燹,康熙三十年(1691年)复建,乾隆十二年(1747年)重修,1985年和2003年两次重新修建。坐北朝南偏西,前、后两落大厝,中部天井及两侧廊道,面宽13米,通进深22米,前有砖埕。前落抬梁式梁架,三段式燕尾脊,面阔3间,进深1间;后落抬梁式梁架,硬山顶,燕尾脊,面阔3间,进深3间11米,厅内设神龛。门前保留有浮雕花鸟纹的明代抱鼓石。祠后有片古树林,已辟成休闲公园。

  曾营登瀛陈氏家庙    位于杏林街道曾营社区龙泉巷232号对面。始建于明,清代重建,民国25年(1936年)、1994年及2004年重修。坐东朝西,前、后两落大厝,中为天井及两侧廊庑,前有庭院,总面宽20米,通进深44米。主体建筑宽10米,进深24米。前落大厝悬山顶,三段脊,面阔3间,进深2间,凹寿门;后落为敞厅,抬梁式梁架,悬山顶,燕尾脊,面阔3间,进深4间13米。建筑中保存较多原建筑石构件,包括房基、墙裙、柱础等。原前埕立有旗杆石4对,现仅存1根,长3.9米。

  刺林内谢氏宗祠    位于灌口镇浦林村刺林内社143号。始建于明,清代重建,1992年重修。坐北朝南偏西,前、后两落大厝,中为天井及两侧廊庑,面宽12米,通进深22米,祠前有石埕。前落大厝抬梁式梁架,硬山顶,三段脊,面阔3间,进深1间,凹寿门,中门悬有“宝树”匾;后落为敞厅,抬梁式梁架,硬山顶,燕尾脊,面阔3间,进深3间11米。建筑中保留有原石构件,包括房基、墙裙、墙堵、柱础及抱鼓石等,其中抱鼓石浮雕西番人物形象,颇具特色。前埕立旗杆石2对。

  孙厝孙氏宗祠    位于侨英街道孙厝社区乐安北里209号旁。据元芝孙氏家庙碑志记载,孙厝孙氏于宋朝末年迁此开基,此宗祠明清多次修建,1985年重建。主体建筑为敞厅,单体大厝,坐东北朝西南,抬梁式梁架,硬山顶,燕尾脊,面阔3间13米,进深3间10米。前有庭院,面宽13米,进深18米。中厅后部神龛上悬“元芝堂”匾,厅内保存覆盆式石柱础2对,八角形石柱础1对。

  陈井陈氏家庙    位于灌口镇陈井二里156号。始建于明,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重建,光绪年间及1987年、1991年重修。坐东朝西偏北,为单落大厝,前有土埕。建筑抬梁式梁架,硬山顶,燕尾脊,面阔3 间13米,进深3间16米,前为横向檐廊,平开3门。敞厅神龛悬有“祚胤堂”匾。整体建筑高大宽敞,保留有原建筑构件,梁架斗抱木雕、柱础石雕及山尖瓷片剪粘图案精细考究。庙南壁立有康熙五十一年“祖祠碑”,宽0.53米,高1.97米。另有清同治三年(1864年)和宣统二年(1910年)石香炉各1只。

  英村汪氏家庙    位于后溪镇英村英长里8号。始建于明,清代及解放后多次重修,1965年大修,2006年翻修。坐北朝南,前、后两落大厝,中为天井及两侧廊庑,面宽10米,通进深21米,前有砖埕。前落面阔3间,中为凹寿门,悬“汪氏家庙”匾,三段脊屋面;后落为敞厅,面阔3间,进深3间10米,抬梁式梁架,硬山顶,燕尾脊。现保留部分石构墙基及柱础、抱鼓石等,并有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麒麟纹石香炉,部分旧门窗重新装修油漆。

  孙厝孙氏小宗祠    位于侨英街道孙厝社区乐安西里107号。建于明、清时期,1965年重修。坐南朝北,主体建筑为单体大厝,抬梁式梁架,硬山顶,燕尾脊,面阔和进深均为3间10米,厅内神龛上悬有“孙氏小宗”匾。前为庭院,面宽10米,通进深17米。1965年重修时,改木构梁架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保留部分覆盆柱础、石构房基等。

  顶许许氏宗祠    位于灌口镇顶许村下许社88号。始建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2007年重修。坐南朝北偏东,为单落大厝,前有庭院,面宽12米,通进深18米,外石埕立有旗杆石6对。主体大厝为敞厅,抬梁式梁架,硬山顶,燕尾脊,面阔3间12米,进深3间11米,中设神龛。祠内保留原石构房基、石柱础等建筑构件,东壁立有清乾隆六十年《许氏季房祠堂碑记》,碑宽0.8米,高1.95米,麒麟纹碑座,通高2.3米。

  曾营霞祖陈氏宗祠    位于杏林街道曾营社区龙泉巷336号。建于清代,2009年修葺维护。坐东北朝西南,为单落大厝,前有庭院、围墙及院门,总面宽10米,通进深17米,水泥外埕。大厝抬梁式梁架,悬山顶,燕尾脊,面阔3间,进深3间11米,厅中神龛上方悬“笃亲堂”匾,两侧保留原有金彩古篆体楹联“霞蔚云蒸受天之祐,祖功宗德长发其祥”。建筑中保留原石构房基、石柱础及大部分木构梁架,并悬有嘉庆元年(1796年)“文魁”匾。

  銮井陈氏宗祠    位于杏滨街道马銮社区溪头路35号旁。始建年代不详,清代重修,2004年再修。坐北朝南偏西,主体建筑为单落大厝,厝前有围墙庭院,中设院门,门上镌刻“陈氏宗祠”,总面宽10米,通进深17米。大厝为敞厅,抬梁式梁架,硬山顶,燕尾脊,面阔、进深均为3间10米,厅中后部设神龛。厅堂墙壁嵌有黑色小石碑3块,西壁一为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重修銮井祖祠碑记》,高0.27米,宽0.32米;二为《重修銮井祖祠乐输题名》碑,高0.3米,宽0.46米;东壁为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重修銮井祖祠碑记》,高0.29米,宽0.9米,碑文均为镌刻楷体。祠中保留有原建筑的部分石构墙基、柱础及木构梁架等。祠前立有旗杆石4对。现为厦门市涉台文物古迹单位。

  西滨陈氏宗祠    位于杏滨街道西滨社区西滨南路172号旁。建于清代,1988年重修。坐东朝西,前、后两落大厝,中为天井及两侧廊庑,面阔12米,通进深23米,前有水泥埕。前殿建于石构台基上,抬梁式梁架,硬山顶,三段脊,面阔3间,进深2间,凹寿门,中门悬“陈氏宗祠”匾;后落为敞厅,抬梁式梁架,硬山顶,燕尾脊,面阔、进深均为3间,中厅神龛悬有“德芳堂”匾。此建筑保存大部分原石木构件,包括房基、柱础、墙堵、抱鼓石及梁柱等。前埕立有旗杆石2对,埕边小路旁另立一小石狮。

  高浦高氏宗祠    位于杏林街道浦城路62号。建于清代,民国22年(1933年)、1965年和1989年重修。坐南朝北偏西,前、后两落大厝,中为天井及两侧廊庑,面宽11米,通进深22米,前有大石埕。前落抬梁式梁架,三段脊,面阔3间,进深1间,凹寿门,中门悬“高氏宗祠”匾;后落为敞厅,抬梁式梁架,硬山顶,燕尾脊,面阔、进深均为3间,厅内悬仿古“副元”、“中营参将”等匾。祠中保留较多原建筑石构件,包括前落门面石雕墙基、墙裙、墙堵、漏雕石窗、抱鼓石以及内部的石柱、柱础等。石埕新立旗杆石4对。

  曾营曾氏家庙    位于杏滨街道曾营社区曾营巷212号。建于清代,2004年重修。坐东朝西偏北,前、后两落大厝,中央天井及两侧廊庑,面宽12米,通进深23米,前有石埕及照壁。前落抬梁式梁架,悬山顶,三段脊,面阔3间,进深2间,凹寿门,中门悬“曾氏家庙”匾;后落为敞厅,抬梁式梁架,悬山顶,三段脊,面阔3间,进深4间13米,厅内神龛上方悬“厚德堂”木匾。建筑中保留大量精美的石木建筑构件,包括木构梁架、狮座斗抱、抱鼓石、石雕墙堵、漏雕石窗等,石埕立有旧旗杆石5对,新立旗杆石1对。

  草仔市陈氏祠堂    位于灌口镇灌口第二社区草仔市里70号。建于清代,1992年重修。坐北朝南偏东,原为前后两落、面阔三间的大厝,现存前、后落的中部及中间的小天井,面宽5米,前后贯通进深19米。前落硬山顶,马鞍脊,面阔、进深均1间,大门上书写“颖川”二字;后落面阔1间,进深2间,后厅悬有木匾,为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陈国拔所题。

  苏营陈氏祠堂    位于后溪镇后溪村苏营村东南皇渡庵旁。建于清代,1998年重修。坐西北朝东南,前、后两落大厝,中为天井及两侧廊庑,面宽10米,进深18米,前有水泥埕。前落三段式燕尾脊,面阔3间,进深1间,凹寿门,中门悬“陈氏宗祠”匾;后落硬山顶,燕尾脊,面阔3间,进深2间10米,中厅两侧为厢房。建筑中保留大量原石构房基、墙裙及各式柱础。

  珩山王氏祖祠    位于后溪镇崎沟村前行东12号旁。始建年代不详,清代及1963年重修,2002年再修。坐西北朝东南,主体建筑为单落大厝,前有庭院,中开院门,面宽12米,通进深23米。主体建筑为敞厅,抬梁式梁架,硬山顶,燕尾脊,面阔3间,进深3间13米,厅中设神龛,供奉神主牌位。大厅北壁立有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重修碑记》,碑宽0.49米,高1.2米,带座通高1.5米;南壁立有1963年《重修碑记》。建筑中保留较多清代建筑石构件等。

  珩山王氏家庙    位于后溪镇后垵村龙头西17号旁。始建年代不详,清代、民国及2004年三次重修。坐北朝南偏西,前、后两殿,中为天井及两侧廊庑,面宽12米,通进深26米,前有砖土埕。前落抬梁式梁架,硬山顶,三段脊,前部为横向檐廊,中为凹寿门,中门悬“王氏家庙”匾;后落为敞厅,面阔3间,进深3间14米,中设大神龛,厅中悬有光绪三年(1877年)王仁堪所立“状元及第”匾。祠中保留大量清代建筑石木构件,极为精美,并有数对楹联石柱。

  溪西杨氏宗祠    位于后溪镇溪西村长房38号旁。始建年代不详,清代重修,2001年再修。坐东南朝西北,前、后两进,中为天井及两侧廊庑,面宽11米,通进深20米,前有砖埕,两侧各立旗杆石3对。前落三段式屋脊,面阔3间,中为凹寿门,悬“杨氏家庙”匾;后落为敞厅,抬梁式梁架,硬山顶,燕尾脊,面阔3间,进深3间12米,中设神龛,祀溪西杨氏开基祖杨耕道等先祖牌位。建筑中保留大量雕饰精美的清代石构件,包括前落门面的墙裙、墙堵、门框、门梁、花鸟纹和麒麟纹石雕板、抱鼓石等,另有数对石柱、柱础及前埕旗杆石3对。现为厦门市涉台文物古迹单位。

  英村汪隆衍家庙    位于后溪镇英村。始建年代不详。坐北朝南,抬梁、穿斗混合式砖木结构,屋顶为双翘脊硬山顶,平面结构为两进一天井及左右双护廊式。面宽25米,进深40米,占地1000平方米。正厅供祀汪隆衍等先祖牌位。现存清代石木建筑构件雕工精细。

  仑上黄氏家庙    位于后溪镇仑上村。坐北朝南,穿斗砖木结构,屋顶为双翘脊硬山顶,平面结构为两进一天井式。面宽17米,进深23米,占地391平方米。正厅供祀仑上黄氏开基祖黄百文等先祖牌位。

  銮美王氏家庙    位于杏滨街道马銮村銮美大路55号旁。始建年代不详,清代重建,1985年重修。坐北朝南偏东,主体建筑为单落大厝,前有庭院和院墙,面宽13米,通进深21米。主体大厝为敞厅,抬梁式梁架,举架较宽大,硬山顶,燕尾脊,面阔均为进深3间13米,中厅神龛悬“开闽第一”木匾,神龛内供有王潮、王审邦、王审知画像。祠内保存较多原石构房基、大型石柱础等。外庭院石埕立有旗杆石2对。

  杏林周氏家庙    位于杏林街道杏林社区苑东路168号与291号之间,又称大榕下祖厝。始建年代不详,清代重建,1982年、1994年重修。坐西南朝东北,前、后两落大厝,中为天井及两侧廊庑,面宽14米,通进深20米,前有大砖埕。前落抬梁式梁架,悬山顶,三段脊,面阔3间,凹寿门,门上悬“周氏家庙”匾;后落为敞厅,抬梁式梁架,悬山顶,燕尾脊,面阔3间,进深3间11米,中设神龛,神龛上方悬有周殿薰“吏部主政”木匾。祠中保留较多原建筑石构件,包括房基、石窗、柱础及抱鼓石等,前埕立有旗杆石4对。

  蔡林林氏宗祠    位于杏滨街道西滨社区蔡林67、68号旁。始建年代不详,清代重修,后倒塌,1998年重建。坐东朝西,前、后两落古厝式建筑,中为天井及两侧廊道,面宽11米,通进深21米,前有水泥埕,立有旗杆石1对。前落双燕尾脊,面阔3间,进深1间,凹寿门,中门悬“林氏宗祠”匾;后落为敞厅,抬梁式梁架,硬山顶,燕尾脊,面阔、进深均为3间。建筑中保留部分清代建筑石构件,包括房基、抱鼓石、柜台脚墙裙、石柱及木构大门、漆金木雕神龛等。

  西井陈氏祖祠    位于后溪镇前进村西井三里43号东侧。始建年代不详,清代修建,1986年重修。坐北朝南偏西,为单体古厝式建筑,前有庭院,中开院门,面宽11米,通进深15米。主体建筑为敞厅,混凝土结构抬梁,硬山顶,燕尾脊,面阔3间,进深4间9米,厅内祀西井开基祖等牌位。建筑外观保持原貌,并保存部分原石构件,包括房基、柱础、石柱等。1992年,台胞陈日清率鹿草西井陈氏宗亲回乡寻根,在祠堂西侧四角井旁勒石竖碑,以志纪念。

  西亭后祖厝陈氏祠堂    位于杏林街道西亭社区颍川路102号旁。始建年代不详,清代及民国重建,1950年代再修。坐西南朝东北,前、后两落大厝,中为天井及两侧廊庑,面宽10米,通进深21米,前有砖埕。前落抬梁式梁架,悬山顶,燕尾脊,面阔3间,进深2间;后落为敞厅,抬梁式梁架,悬山顶,燕尾脊,面阔3间10米,进深3间12米。建筑保留部分原木构梁架和石构房基、墙裙等,另有数对覆盆石柱础,廊庑西壁立有民国5年(1916年)《重修后祖厝碑记》,宽1.3米,带座通高1.5米。

  前场周氏家庙    位于杏滨街道前场社区。前场周氏开基于宋代,此家庙始建年代不详,清代修建,1993年重修。坐东朝西偏北,为单落大厝,前有庭院,面宽11米,进深24米,外埕有新立旗杆石。主体大厝为敞厅,抬梁式梁架,硬山顶,燕尾脊,屋面举架高大,面阔3间11米,进深4间12米,前檐廊为二级,厅中悬有新仿的“进士”、“文魁”匾。建筑中保存部分原房基、柱础、石柱及木构梁架。

  西井陈氏祖祠    位于后溪镇前进村西井自然村。始建时间不详,1986年重修。坐北朝南,穿斗式砖木结构,屋顶为单翘脊硬山顶,平面结构为一天井一进式。面宽10米,进深15米,占地150平方米。供祀西井开基祖及其子牌位。

  鹤浦大观郑氏家庙    位于杏林街道高浦社区西潭路81号旁。坐东朝西偏北,前、后两落大厝,中为天井及两侧廊庑,面宽10米,通进深20米,前有石埕。前落抬梁式梁架,硬山顶,三段式燕尾脊,面阔3间,进深1间,凹寿门,平开3门;后落为敞厅,抬梁式梁架,砖、石柱,面阔3间,进深3间11米,前落门面的石木建筑构件精美。

  后尾角六路陈氏祠堂    位于集美街道浔江社区尚南路16号,为集美陈氏后尾七柱祖厝。坐东朝西,前、后两落大厝,面阔19米,进深18米,砖埕进深5米。前后落由左右厢房连接,中为天井。前落三段脊,硬山顶,燕尾脊,面阔5间,中厅两侧各2间厢房;后落面阔5间,进深2间9.5米,中厅及两侧各4间厢房,前落背部及后落前部均有弄巷,为典型的大六路建筑布局,故称“后尾角六路陈氏祖厝”。

  黄庄杜氏祠堂    位于灌口镇黄庄村36、38号旁。建于清末,1999年重建。坐东北朝西南,原为前、中、后三落大厝,“文化大革命”时充作仓库,后倒塌。现存后落,前部为大砖埕庭院,中开院门,院落总面宽12米,通进深22米。后落硬山顶,燕尾脊,面阔3间12米,进深1间6米,中为敞厅,两侧厢房,中厅神龛上悬有“福寿”木匾,落款“慈禧皇太后御笔”、“光绪二十四年十二月初一日”,乃慈禧太后为杜艮母亲贺寿之物。院内立有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界捐缘碑》,宽0.95米,高1.58米。

  下庄杨氏小宗祠    位于后溪镇溪西村下庄148号旁。坐东朝西偏南,为前、后两落大厝,中为天井及两侧廊庑,面宽9米,通进深18米,前有砖石埕。前落穿斗式梁架,三段脊,面阔3间,进深2间;后落为敞厅,抬梁式梁架,硬山顶,燕尾脊,面阔3间,进深3间10米。建筑中保留较多清代建筑石构件和木构梁架,前落檐廊两端有鹤鹿纹石雕板,门前有抱鼓石一对,后落有石柱础和长条石柱数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