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集美 > 区情概况 > 文物资料
寺观教堂
时间:2023-07-10 16:20 阅读人数:

  教堂

   高浦天主教堂    位于杏林街道高浦社区西潭路129号旁。原名露德圣母堂,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建筑面积340平方米,系中西混合式单钟楼教堂。民国17年(1928年),华人传道士郑神倍重建。1990年12月,高浦堂口教徒集资重新翻建,1992年底竣工。主体建筑坐北朝南偏西,面宽10.5米,进深19米,为两层红砖西式洋楼,楼顶前部为塔式八角攒尖顶钟楼,砖混结构,白色喷砂外墙面,两面坡屋顶。东侧连建两层传道楼,前部为庭院。一层前部开设大门,有门厅及楼梯间,建筑内为二层挑高的礼拜堂,平面天花板,四面两层拱形窗,厅内设神台及排椅。

  高浦基督教堂    位于杏林街道鹤浦路137号北侧,建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坐北朝南,为西式单层红砖洋楼,四周为庭院,东侧附建二层牧师楼,总面宽18米,进深26米。主体建筑面宽8米,进深17米,前为拱形门廊,门上灰塑“杏林高浦基督教堂”,建筑内为礼拜厅,四面开窗,前部设神坛,两坡屋面,前、后大山尖,前部屋顶建方塔形钟楼,表面原有灰塑“中华基督教”字样,后部山尖有蓝字“世之真光”。

  后溪基督教堂    位于后溪镇后溪村街路31号。建于民国15年(1926年),由华人长老杨金栋、杨洋利募捐倡建,1984年重修。坐南朝北偏东,西式建筑,前、后两栋,四周庭院,前院门上灰塑“基督教”、“1984年重修”字样。庭院宽14米,进深36米,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院西为牧师楼。前楼为单层红砖结构,宽10米,进深16米,平开3门,前部为宽门廊,内部为礼拜堂,前有神台,木构平顶天花板,四周方窗,左、右两坡西式屋面,前后大山尖,前方屋顶建有塔式钟楼。牧师楼2层,面阔3间12米,进深9米,前部为宽拱廊,前、后两坡屋面。

  寺观

  圣果院    位于后溪镇后村田厝社东北侧。唐代僧人卓猷肇基建堂,名泗洲堂,后以龙眼树腊月结果易名圣果院。宋代几次兴废,迨至元代,乡人王西畴承而收其物,存其貌。至顺元年(1330年),其子西隐重建。至正十四年(1354年),尽毁于兵火。至正十七年,西隐、廷佐父子及住山僧南宗等再建,且增建宗祠于西偏,翌年正月落成。其后自明至清,续有重修重建。院殿坐北朝南,砖石梁木结构,占地430平方米,前后两殿,前低后高,中隔天井,均为穿斗构架,面阔5间计13米,总进深29米。前殿重檐歇山顶,进深4间,内供三世佛;后殿悬山顶,进深3间,内供护国尊王。前殿后墙外立面嵌有石碑三块。西侧为《两徵勋迹碑》,碑之右半部为元至正十九年《龙山圣果院祠堂内碑记》,左半部为明天启三年(1623年)《重立圣果院祠堂内碑记》。东侧有《邑侯刘功德碑》。两碑之间有清宣统三年(1911年)《重修圣果院碑》,记述历代废兴修建之事。现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皇渡庵    位于后溪镇前进村苏营社东侧,始建年代不详。嘉庆《同安县志》载 “皇渡庵,唐宣宗李忱居邸时尝渡于此,里人有苏公、陈婆者留宿庵中,具鸡黍。”陈婆去世后,后人遂呼其庵曰“皇渡”。清初,庵圮。道光九年(1829年)移建今址,翌年和隔年,西、东两庵相继落成。两庵相距3米,大小相同,坐西北朝东南,面阔3间5米,进深3间6米,为前亭后殿式,穿斗式砖木结构,屋顶为燕尾脊歇山顶。东庵以石构为主,石雕精美;西庵以木构为主,装饰简朴。东庵奉祀“飞天大圣”及“皇帝万万岁”牌位,西庵奉祀保生大帝及苏公、陈婆。道光、咸丰年间,苏营村杨氏、陈氏族人迁台垦殖,皇渡庵香火分炉台湾60余处。1980年代以来,台湾苏营族人多次组团返乡寻根进香,并于1992年捐资重修。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涉台文物古迹单位。

  定琳院    位于后溪镇坂头村石兜水库坝址东北。五代始建,几经兴废,清代重建,祀三宝佛。坐北朝南,前、后两殿,面宽9米,进深20米,两侧及后部禅房、释仔宅已塌。前、后殿均面阔3间,后殿进深3间9米,抬梁式梁架,悬山顶,保存数对清咸丰元年(1851年)的梭形楹联石柱,石柱下为双层鼓形和覆盆式石柱础。殿内和殿前地面可见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重修的捐资石碑和咸丰元年记事小石碑各一方,四周尚散落有八角形石柱础、莲瓣覆盆柱础等,殿前有大石槽,长3米,宽1米,高0.9米。

  龙王宫    位于集美街道银江路51号旁。建于五代,清代重建。1949年,陈敬贤夫人王碧莲出资重修。1994年,集美陈氏族人集资再修。坐东朝西,前、后两殿,中为小天井,面宽12米,进深16.2米。前殿方形,面阔3间,进深2间,前部为“凹”字形廊道,抬梁式卷棚顶,门前及廊道有抱鼓石1对,龙柱2根,祥云石柱4根等。前殿正门立龙纹石雕“龙王宫”匾,两侧各有一边门,殿内水泥柱及抬梁梁架,歇山顶,祀开漳圣王陈元光和开闽王王审知。后殿为新修建筑,面阔3间,进深1间,祀龙王,后壁悬有龙纹石雕“圣旨”匾,高0.8米,宽0.5米。相传龙王宫建于五代年间,供奉龙君,宫前为码头,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和九月十六日举行祭祀活动,出海及对渡厦门亦需祭神保佑。原坐北朝南,明正德年间改为现在朝向。原寺前有旗杆石,现宫内尚存有石匾、石柱、石窗、抱鼓石、柱础及石雕板等建筑构件。

  苎溪观音寺    位于后溪镇西部苎溪桥北端。据传建于北宋大观年间,始称泗州院,供奉泗洲佛。后因改祀观音易名观音寺。历代多次重修。2003年重修时,于寺前河沟挖出石雕缺首佛像一尊,貌似泗州佛,修复后供奉寺中。该寺坐西北朝东南,面阔24米,进深27米,前后两殿,中隔天井,两侧有护廊连接。寺前拜亭阔5.6米,深6.6米。前殿主祀观音,后殿中为释迦牟尼汉白玉石像,两侧为观音、药师佛、地藏和泗洲佛像。右侧护廊墙嵌砌一石碑,高2.15米,宽0.8米,碑文记述修寺事宜,立于清道光十年(1830年),现状完好。寺门两侧石鼓及窗户石雕颇为精美。

  西亭朝旭宫    位于杏林街道西亭社区湖内村东榕树下。始建于宋,清代重建,1992年重修。坐西朝东,单体单间,面宽6米,通进深11米,主体建筑进深6米,硬山顶,燕尾脊,门上嵌“朝旭宫”石匾。四周为石埕,前部连建方形拜亭。重建时保存清代石构墙基、墙裙、龙纹漏雕石窗及石香炉3个,上有“道光丁亥年”款识。此宫供奉辅顺将军,香火曾传至台湾台北等地。

  板桥智门院    位于侨英街道东安社区天马山南麓。古名南峰院,元至正年间改智门院。明洪武四年(1371年)重修,嘉靖中叶为许缙绅所毁。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重建单殿,乾隆十九年(1754年)扩建为两殿,并建文昌祠于后。民国11年(1922年),新加坡板桥侨裔张扶来出资修建。1996年,台湾、新加坡华侨捐资重建。前、中、后3殿,坐北朝南偏西,东侧建有释仔宅,总面宽19米,通进深35米,前有水泥埕。前殿面阔3间12米,抬梁式梁架,三段式屋面和屋脊,平开3门,中门悬“智门院”木匾。中殿抬梁式梁架,硬山顶,保留梭形楹联石柱3对,重修时石柱表面重琢抛光,厅堂神龛供奉保生大帝。后殿为文公祠,并祀观音大士,面阔3间,进深1间,由中厅及两侧厢房构成。

  东辉山口庙    位于灌口镇东辉村西山脚。始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清代重修,民国4年(1915年)毁于兵火。民国7年,附近东、西二保乡民捐资重建中殿。1992年,台胞和海外侨胞捐资按清代规模重建。该庙坐北朝南,面宽13米,进深30米,占地400平方米,主体建筑为抬梁、穿斗混合式砖木结构,平面结构为三进两天井式,前、后殿屋顶为双翘脊硬山顶,中殿为重檐歇山顶。前殿为门厅,中殿奉祀开漳圣王陈元光部将辅顺将军马仁、辅胜将军李伯瑶,后殿奉祀观音大士。殿右有两层楼式厢房。

  白虎岩    位于后溪镇西、市第二农场崎桌尖山。此处有一巨岩,高15米,厚17米,宽20米,洞口如虎口,俗称虎穴。洞内最宽12米,进深7.5米,高1.5—3米,面积约70平方米。明建文年间(1399—1402年)于洞内建宫,洞口砌石墙,开门,清雍正及同治年间重修。宫内祀白虎神及地藏王,保存有石供桌一张,上有铭文“建文二年置”;石香炉两个,分别镌有“清同治九年重修”和“清光绪辛卯年真隐堂王爷”铭文。洞口上方横镌楷书“壁立朝天”4字。据《同安县志》记载,此地古时白虎为患,后为僧人制伏,白虎岩因此而得名。宫北有大岩洞,相传古为私塾书房,附近散落旗杆石。现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兑山金鞍山寺    位于侨英街道兑山社区兑山路1—116号小区内,当地称“后店宫”。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后多次修葺,毁于1959年“八二三”风灾。1986年,马来西亚槟城李氏乡谊会出资重建。1992年,台湾保和宫捐资重修。该寺坐西朝东,由前、后两殿及后部释仔宅组成。建筑面宽16米,通进深39米,四周围以栏杆,建有亭子、假山、绿化带等,布局如同公园。前殿面阔5间,进深1间,平开3门;后殿面阔、进深均为3间,祀奉保生大帝。殿有前廊及两侧廊道,抬梁式梁架,重檐歇山顶;后殿前廊保留一对青石龙柱,上雕八仙人物,雕刻精湛。据传清康熙年间,兑山李氏族人迁居台湾芦州,带去该寺保生大帝、妈祖及池王爷香火,建成保和宫。

  田头万寿宫    位于灌口镇田头村洋坑172号旁,又名三宝庵。始建年代不详,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重建,清咸丰二年(1852年)再建,1997年重修。坐西北朝东南,前、后两殿,中以方亭连接,方亭两侧为小天井,天井旁有边廊,宫前有大石埕。建筑面宽15米,通进深21米。前殿面阔5间,进深2间,前为横向门廊,平开3门,抬梁式梁架,悬山顶,三段式翘脊。后殿为敞厅,面阔5间,进深3间11米,前部为宽廊,后部设神龛5个,祀三宝佛、保生大帝及广惠尊王。殿内石雕龙柱高3.2米,木柱高8.4米,穿斗与抬梁式梁架,重檐歇山顶。整体建筑高大宽敞,保存大量建筑石构件和大部分原有木构梁柱,包括房基、墙裙、墙堵、石狮、抱鼓石、柱础、龙柱、楹联石柱等。后殿东壁嵌有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檀越捐修》碑,宽0.52米,高0.32米。

  双岭大伯公庵    位于灌口镇双岭寨内村北越尾山南麓鹧鸪坑。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1980年重修。坐西南朝东北,为单进单体建筑,整体石构,正面敞门,三面以条石围砌,面阔2.5米,进深3米,断面呈“人”字形两坡屋面,翘脊。庵内设“几”字形石案,供祀大伯公神祗。保留有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石香炉1只。门梁条石横镌“大明嘉靖癸亥捌月旦日堡众仝立”。

  灌口凤山庙    位于灌口镇凤山里1号。明代天启、崇祯年间(1628—1644年),深青驿驿吏乃西川灌口(今四川灌县)人,信奉李府清源真君(即二郎神)。驿吏殁后,香炉被弃于道,乡人得之,遂建庵祀之。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扩建为庙。康乾年间,銮井陈氏族人迁台垦殖,携庙之香火分炉于台湾各地,多达160余处,皆尊凤山庙为祖庙,称清源真君为“大使公”。清末、民国和1999年三次重修。该庙坐东朝西,由门殿、天井、正殿及双侧廊庑组成,通面宽21米,总进深27米,占地567平方米。门殿为抬梁式石木结构,面阔5间,进深2间。正殿重檐歇山顶,面阔5间,进深3间,民国18年(1929年)修葺时改为钢筋混凝土仿古建筑。今庙内尚存清宣统二年(1910年)《灌口凤山庙碑记》及祖庙经费收支公约碑各一方。1989年定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定为厦门市第一批涉台文物古迹单位。

  瑞塘宫    位于灌口镇上塘村上塘社183号。始建于明,清代重建,1988年再修。坐东南朝西北,前、后两殿,中为天井及两侧廊庑,面宽8米,通进深17米。前殿面阔3间8米,进深2间,前为门廊,平开三门,穿斗式梁架,硬山顶,三段式翘脊,两坡各四条垂脊。后殿为敞厅,面阔3间,进深3间,抬梁式梁架,硬山顶,燕尾脊,厅内主祀保生大帝及娘祖妈、注生娘娘。前、后殿各保存有一对龙柱和房基、墙裙、柱础、楹联石柱等,前殿门廊龙、虎壁嵌童子花纹石雕板,雕刻精美。

  西滨清惠宫    位于杏滨街道西滨社区西滨中路179号。因西滨陈氏先祖名陈清惠,故名。始建年代不详,明、清两次重建,近年重修。坐东朝西偏北,单体建筑,面阔、进深均3间9米,宫前有砖埕。建筑前部横向檐廊,平开三门,中门上悬“清惠宫”匾,抬梁式梁架,悬山顶,燕尾脊。殿内设神龛,上悬清道光元年(1821年)“神威赫耀”匾,供奉大使公。北壁嵌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复业记》碑。碑宽0.63米,高1.44米,连座通高1.94米。保留有原石木构件及漏雕石窗、楹联石柱、门口石狮等。

  西滨大明庵    位于杏滨街道西滨社区西滨路46号旁。始建于明,清代重建,1990年重修。坐东北朝西南,主体为单体建筑,面阔3间12米,进深3间13米,前有水泥埕,东侧建有附属的三层楼房。主体建筑前部为横向长檐廊,平开三门,中门悬“大明庵”木匾,中厅设神龛,上悬“慧光广泽”匾,为清代旧物,龛内供奉三宝佛,两侧供保生大帝和姑妈祖。建筑中保存大量明及清代建筑石木构件,有明正德五年(1510年)楹联六角石柱和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楹联六角石柱等,存有清光绪年间石香炉1只。

  东宅玉石宫    位于后溪镇东宅村白石(二)1号旁。建于明代,清代重建,1965年和1999年重修。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白石连文焕迁居台湾淡水。1999年,台湾连氏回乡寻根,捐资重建玉石宫,翌年落成。该宫坐东北朝西南,前、后两殿,中有方亭连接,两侧小天井,殿东建释仔宅,总面宽17米,通进深18米。前殿面阔3间10米,进深2间,前为横向长檐廊,雕龙石柱1对,平开3门,门上悬“敕封玉石宫保生大帝”匾,三段式翘脊;后殿为敞厅,面阔3间,进深3间10米,抬梁式梁架,殿中神龛供奉保生大帝,上悬“保我黎民”木匾。殿内保留大量清代建筑石构件,包括前殿门面墙堵、墙基石及楹联门框、龙柱等。楹联为“白礁神医秘传一线,玉石帝泽普济群生”。殿内尚存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麒麟纹石香炉1个。

  英村南岳祖庙    位于侨英街道英村社区何山埔社南侧。建于明、清时期,原为五殿,1950年代渐废,现存后殿及后界(释仔宅)。后殿坐北朝南,抬梁式梁架,面阔3间11.2米,进深3间11.5米,平开3门,中门悬“南岳庙”匾,中厅平设三神龛,供奉南岳大帝。后界硬山顶,燕尾脊。清乾隆年间,英村汪氏族人携该庙香火迁台,台北八里乡南岳宫和三重市南圣宫均为南岳祖庙的分炉。现为厦门市涉台文物古迹单位。

  高浦西竺寺    位于杏林街道杏林东路56号。建于明末清初,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及民国2年(1913年)重修,“文化大革命”时被毁,1990年和1999年翻建。坐南朝北,前、后两殿,左、右为二层释仔宅,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梁架,总面宽27米,通进深36米。前殿为天王殿,面阔3间11米,重檐歇山顶;后殿为大雄宝殿,面阔3间,二层楼阁重檐歇山顶结构,一层厅堂供奉观音菩萨。后殿保留部分原有墙基、墙裙、柱础及三对镌刻行草楹联石柱,分别落款“嘉庆戊辰年”及“民国二年”。前殿后廊立有民国2年(1913年)《重修西竺寺缘题芳名》碑,碑宽0.68米,连碑座通高1.57米。

  后溪城隍庙    位于后溪镇城内社城内城南。清康熙元年(1662年),总兵施琅奉旨建造霞城(又称城内城),于南门内(即临海门)建城隍庙。道光元年(1821年),同安人陈金绒奉请该庙城隍金身渡台,并于咸丰九年(1859年)在台北大稻埕建霞海城隍庙。1958年,后溪城隍庙毁。1991年,台北霞海城隍庙主任委员陈金绒六世孙国汀、明正回乡寻根,次年捐资重建,1995年落成。该庙坐北朝南,面宽15米,进深28米,占地420平方米,为二进一天井式,过殿、正殿皆为重檐歇山顶,钢筋混凝土仿古建筑。正殿奉祀城隍诸神。庙中现存康熙元年“临海门”石质匾额一方。

  深青茂林庵    位于灌口镇深青村东。始建年代不详,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重修为前后二殿。民国初,前殿毁于兵火。1995年重建后殿,面宽22米,进深30米,占地660平方米。穿斗式砖木结构,屋顶单翘脊硬山顶。2006年,村民集资重建时,增建前殿、中殿及廊庑。庵内奉祀清水祖师、大使公等民间神祗。现存部分清代石木建筑构件及康熙三十年安溪彭岩赠送之功德碑一方。

  顶许净心堂    位于灌口镇顶许村下许社63号旁。始建于清雍正九年(1731年),道光十二年(1832年)重建,民国12年(1923年)重修。“文化大革命”期间改为仓库,神像被毁。2000年和2007年,先后翻修后殿和前殿。因中门对联为本乡进士许捷标题写而俗称“进士庵”。坐东北朝西南,前、后两殿,中有方亭连接,两侧有小天井和廊道,面宽14米,通进深21米,前有大石埕。前殿抬梁式梁架,三段脊,面阔5间14米,进深3间,前部为宽檐廊,平开3门;后殿抬梁式梁架,硬山顶,燕尾脊,面阔5间16米,进深3间9米,明间及次间为敞厅,梢间为偏房,中厅供奉三宝佛。堂内供奉神明甚多,有清水祖师、保生大帝、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弥勒佛、观音、关帝、哪吒、阎罗王、玄天上帝、神农氏、代天巡狩王爷公、注生娘娘、虎仔爷、福德正神等,佛、道、神参融共处。建筑中保留大量青石雕龙柱、门墩、石柱础、楹联石柱、门框门楣、石雕板等,另有清光绪《净心堂》残碑和碑座、雍正九年带座石香炉和道光二十二年石香炉各1只。

  西井铁炉宫    位于后溪镇西井村,因面对铁炉山得名。始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原坐西向东,规模较小。道光元年(1821年)拓建,改为坐西南朝东北,匾额“允塞天地”为石兜人琉球副使吴安邦所题。因风雨侵蚀,解放后已破旧衰败。1992年,台湾鹿草西井陈氏族人回乡谒祖进香,随行台胞黄德旺于1995年捐资重建,1997年竣工。该宫面宽8米,进深30米,占地240平方米,抬梁、穿斗混合式砖木结构,屋顶为重檐歇山顶,平面呈两进一天井式,正殿供奉关帝及乡神松王大神。

  大岭万安宫    位于灌口镇田头村大岭自然村196号旁。始建年代不详,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重建,2000年重修。坐北朝南偏西,前、后两殿,中为天井及两侧廊庑,面宽8米,通进深18米,前有水泥埕。前殿抬梁式梁架,三段式翘脊,面阔3间,前为横向门廊,平开3门,中门悬“万安宫”匾,门前有石狮1对;后殿为敞厅,燕尾脊,硬山顶,面阔3间,进深3间10米,前有石雕龙柱1对,供奉保生大帝。建筑中保留较多清代建筑石构件,包括房基、柱础、墙堵、门框、数对楹联石柱、麒麟纹石雕板及龙柱、石狮等,门楣镌刻“时大清乾隆三十八年岁次癸巳梅月重建万安宫……”等铭文。

  锦园宫    位于杏滨街道锦园社区锦北路58号旁。建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清嘉庆九年(1804年)重修,1990年代重修。坐东南朝西北,前、后两殿,中为天井及两侧廊庑,面宽9米,通进深18米,前有石埕。前殿面阔3间9米,进深1间,前为横向檐廊,平开3门,门上悬乾隆四十年“锦园宫”木匾,三段式翘脊;后殿为敞厅,面阔3间,进深3间10米,抬梁式梁架,厅内神龛供奉观音菩萨,上悬“观音堂”匾。建筑中保存大量原有石构房基、墙裙、墙堵及木构梁柱等,并有多对楹联石柱,多有落款“嘉庆甲子年”,后殿保留嘉庆九年石雕龙柱1对。

  高浦鳌江宫    位于杏林街道高浦南路51号旁。始建年代不详,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重建,民国及1992年重修。坐北朝南偏西,前、后两殿,中为天井及两侧廊庑,面宽13米,通进深26米,前有大石埕。前殿抬梁式梁架,三段式翘脊,两坡各四条垂脊,面阔3间,进深2间,前为宽门廊,平开3门,中门悬“鳌江宫”匾;后殿为敞厅,抬梁式梁架,硬山顶,燕尾脊,面阔3间,进深4间14米,供祀妈祖。殿内保存大量精美建筑石构件,前、后殿保存有乾隆五十六年青石龙柱和花岗岩龙柱3对,另有龙虎壁、石雕窗、石雕墙堵、石柱础、方形祭台等。

  大岭头安泰宫    位于灌口镇田头村大岭头山顶,海拔570米。始建于清嘉庆三年(1798年),由同安、长泰两县族贤、乡亲捐资兴建,2001年重修。为单间单体建筑,坐西南朝东北,面宽3.8米,进深4.8米,石埕3.7米。建筑整体由花岗岩条石和石板砌建,正墙嵌“福德正神”石碑,祀土地公。宫内保存清代石香炉1只。宫旁立有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同安、长泰交界碑》,碑宽0.53米,高0.96米。

  寿石岩   位于后溪镇岩内村北岩内水库东侧,又称岩内宫。始建年代不详,明崇祯(1628—1644年)与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重修,1989年、1991年、2007年再次修葺。2007年重修时,于洞口岩壁新镌“寿石岩”三字,地面铺设釉面花砖。该宫坐东南朝西北,建于巨岩之下。洞宽4米,进深7.5米,最高8米,殿中神龛供祀观音佛、三宝佛。宫前立有清宣统元年(1909年)《寿石岩》碑,宽0.46米,高1.37米,厚0.22米。碑旁另有1989年和1991年所立《寿石岩重修碑》2方。现存有摩崖石刻4处。现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详见本章第五节《石刻、碑刻》)

  坑内昭灵宫    位于灌口镇坑内社233号南侧。建于清嘉庆十二年 (1807年),1994年翻修。坐东北朝西南,前、后两殿,中为天井及两侧廊庑,面宽10米,进深17米,宫前有水泥埕。前殿抬梁式梁架,三段式翘脊,面阔3间,进深2间,前部为横向长檐廊,平开3门,中门悬“昭灵宫”匾;后殿抬梁式梁架,硬山顶,燕尾脊,面阔3间,进深3间9米,厅内供奉保生大帝。建筑中保留部分石构房基、墙裙、柱础、楹联石柱、龙虎壁石雕、八仙纹门楣等。另有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石香炉2只。

  排前山峰宫    位于灌口镇上塘村排前社179号。始建年代不详,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迁此重建,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重修,2008年复修。坐东朝西偏北,前、后两殿,中有天井及两侧廊庑,面宽10米,通进深19米,前有石埕。前殿面阔3间,进深2间,前为横向门廊,平开3门,穿斗式梁架,三段式翘脊;后殿为敞厅,面阔3间,进深3间,抬梁式梁架,硬山顶,燕尾脊,供奉娘祖妈,即王姬娘娘(唐代张巡三夫人),悬有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群仰母仪”匾额。建筑中保留大量原建筑石构件和木构梁架,有墙基、墙裙、石雕板、石狮、石柱、柱础等。前殿南壁嵌有清光绪八年(1882年)青石重修碑,宽1.4米,高0.87米。

  坑内灵山宫    位于灌口镇坑内村前山社195号旁。始建时间不详,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重建,1997年重修。坐东南朝西北,前、后两殿,中为天井及两侧廊庑,北侧连接新建的释仔宅,总面宽18米,通进深19米。前殿抬梁式梁架,三段式翘脊,面阔3间10米,进深2间,前部为横向檐廊,平开3门,中门悬“灵山宫”匾,檐廊有清道光十四年八角形楹联石柱;后殿抬梁式梁架,硬山顶,燕尾脊,面阔3间,进深3间10米,殿前有石雕龙柱一对,厅内神龛供奉保生大帝。建筑中保留大量清代石构件和部分木构梁架等,其中清道光年间的楹联石柱、石狮、龙柱具有较高文物价值。宫前墙边立有清末民初《筑灵山宫室仔寺碑记》,宽0.48米,高0.8米。

  孙厝云龙岩宫    位于侨英街道孙厝社区乐安南里128号与197号之间。始建于明,清代重建,民国17年(1928年)、1956年和1980年,陈嘉庚、孙炳炎三次重修和修缮。坐东朝西偏北,前、后两殿,中有方亭连接,两侧小天井,南侧新建释仔宅,建筑总面宽16米,通进深23米。前、后殿均为抬梁式梁架,前殿面阔3间9米,进深1间,凹寿门,门前两侧有石狮1对;后殿面阔3间,进深3间9米,中央神龛悬有“敕封惠应大师”木匾,供奉真异惠应大师。中央方亭为四龙柱卷棚顶。殿内保留较多的清代建筑构件,包括门前石狮、龙柱、楹联石柱、麒麟纹石香炉等,具有较高文物价值,香火分炉台湾及东南亚。

  马銮昭应宫    位于杏林镇杏滨街道马銮海口路55号旁。始建年代不详,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重建,民国时重修。该宫坐东朝西偏南,前、后两殿,中为天井及两侧廊庑,面宽9米,通进深19米,前有石埕。前殿抬梁式梁架,三段式翘脊,面阔3间,进深2间,平开3门,中门悬“昭应宫”匾,前有宽檐廊。后殿为敞厅,抬梁式梁架,重檐歇山顶,面阔3间,进深3间10米,供奉保生大帝和大使公。天井两侧廊庑立有新旧碑6方,其中清道光二十年《重修昭应宫碑记》1方,宽0.76米,高1.67米;民国11年(1922年)《重修昭应宫碑记》1方,宽0.56米,高1.56米,碑文为杜四端所撰。宫内保存原木构梁架和大量精美石雕,包括前殿门侧石狮1对,前、后殿龙柱各1对及龙虎壁、麒麟纹墙裙等,另有大量落款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的楹联石柱,字体有楷、隶、篆等。

  铁山忠惠宫    位于灌口镇铁山里111号。建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2005年重修。坐东南朝西北,前、后两殿,中有方亭连接,两侧小天井,总面宽8米,通进深15米,前有水泥埕。前殿面阔3间,进深2间,前为横向檐廊,凹寿门,抬梁式梁架,三段式翘脊;后殿为敞厅,抬梁式梁架,硬山顶,面阔3间,进深3间8米,厅内神龛供奉忠惠尊王王审知,奉同安北山广利庙为祖庙。建筑中保存大量原石木构件,包括木构梁架和石构房基、石雕墙裙、墙堵、门楣、漏窗、门梁及柱础、石柱、石狮等,前殿门旁石狮及后殿檐廊石雕龙柱雕刻精美,另有清代石香炉2只。天井东壁立有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公约碑记》,为打铁珩社众族长严禁聚众赌博所立公约,倭首长方形,宽0.51米,高0.91米。

  陈井定光堂    位于灌口镇陈井村一里160号。始建时间不详,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重建,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修葺,2000年重修两廊庑及部分梁柱、屋顶。坐东朝西,前、后两殿,中为天井及两侧廊庑,南侧连建释仔宅,总面宽17米,通进深22米,前有水泥埕。前殿抬梁式梁架,三段式翘脊,面阔3间11米,进深2间,前为横向门廊,平开3门,中门悬“定光堂”匾;后殿为敞厅,抬梁式梁架,硬山顶,燕尾脊,面阔3间,进深3间11米,厅内供奉保生大帝、大使公及妈祖等。建筑中保存原有木构梁架和石柱、柱础及石雕墙堵等建筑构件。前、后殿各有龙柱一对,后殿有道光二十一年楹联石柱。

  马銮天后宫    位于杏林镇杏滨街道马銮大路185号旁。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1960年代因年久失修倒塌,1996年重修。该宫坐西朝东偏南,前、后两殿,中有方形卷棚顶拜亭连接。面宽9米,通进深19米。前殿三段式翘脊,面阔3间,进深2间,前为横向宽廊,平开3门,门上悬“天后宫”匾。后殿为敞厅,抬梁式梁架,硬山顶,燕尾脊,面阔3间,进深3间11米,厅中神龛供奉妈祖。殿内保存大量原建筑石构件,除房基外,尚有前殿廊道青石龙柱、石狮及麒麟纹石雕墙裙等,另有清道光年间石香炉1个,抱鼓石1对。

  李林徵善堂    位于灌口镇李林村536号。始建年代不详,清道光年间重修,2000年再修。坐西朝东,前、后两殿,中有天井及两侧廊庑,面宽12米,通进深19米,前有砖埕,总占地约500平方米。前殿面阔3间,进深2间,前为宽门廊,平开3门,穿斗式梁架,三段脊。后殿为敞厅,面阔3间,进深3间10米,抬梁式梁架,硬山顶,燕尾脊,厅内供奉准提菩萨、保生大帝及清水祖师。建筑中保留大量建筑石构件和部分木构梁架,包括房基、墙裙、石雕墙堵、石窗、龙柱、石柱、石狮等。建筑以中轴线为界,左右两部建筑石构件用材不同,尤具特色。

  内林永济堂    位于杏林街道内林社区内中里211号旁。始建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1987年重修。坐北朝南,为单体大厝式建筑,抬梁式梁架,硬山顶,燕尾脊,面阔、进深均为3间11米,前为横向长檐廊,平开3门,中门悬“永济宫”匾,厅内神龛供奉保生大帝。建筑内保存部分原房基、墙裙等石构件,檐廊立有雕龙石柱1对,大门旁石狮1对,另有清咸丰五年楹联石柱2对。

  鹤浦鳌江西安宫    位于杏林街道高浦社区鹤浦路56号旁。始建年代不详,清咸丰七年(1857年)重建,1982年重修。坐北朝南偏东,前、后两殿,中为天井及两侧廊庑,面宽10米,通进深22米,前有石埕。前殿面阔3间,进深2间,平开3门,中门悬“西安宫”木匾,门前为横向宽廊,立有石雕龙柱一对,三段式花脊;后殿面阔3间,进深3间12米,抬梁式梁架,硬山顶,燕尾脊,厅内神龛供奉保生大帝。建筑中保留大量原建筑石构件,包括前殿龙虎壁、石雕墙堵、楹联石柱、石柱础、石雕窗及石狮、龙柱等,并多有“咸丰七年”或“咸丰丁巳年”落款。前殿门前正中的石构御道和中央天井的方形祭坛颇具特色。

  浦林东亭宫    位于灌口镇浦林村刺林内社315号旁。始建年代不详,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重建,2004年重修。坐北朝南,前、后两殿,中为天井及两侧廊庑,面宽3间8米,通进深20米,前有石埕。前殿正面为青石雕墙面,三段脊,后殿供奉保生大帝和注生娘娘。建筑中保留清光绪二十三年八角楹联石柱及部分原有建筑石构件。宫墙外西壁立有清光绪二十三年《亭宫后殿碑记》2方,倭首,均宽1米,高2.13米。

  黄庄福寿宫    位于灌口镇黄庄里285号旁。始建年代不详,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重建,2002年重修。坐北朝南偏西,前、后两殿,中为天井及两侧廊庑,面宽10米,通进深17米,前有水泥埕。前殿抬梁式梁架,三段式燕尾脊,面阔3间,进深2间,前部凹寿门;后殿为敞厅,抬梁式梁架,硬山顶,燕尾脊,面阔3间,进深3间,厅内神龛供奉保生大帝。宫内保存大量精美的建筑石构件,前檐廊有石雕墙裙、墙堵、石窗及龙虎壁等,另有多对清光绪二十五年楹联石柱及各式石柱础。前殿墙边立有清光绪二十五年《重修福寿宫缘碑》,已断成两截。

  杏林朝元宫    位于杏林街道杏林社区苑东路208号。始建年代不详,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重建,1970年倒塌,1990年重建。坐南朝北偏东,前、后两殿,中有方亭连接,方亭两侧小天井,面宽10米,通进深17米,前有石埕。前殿面阔3间,进深2间,穿斗式梁架,硬山顶,三段式翘脊,前为宽廊,平开3门,中门悬“朝元宫”匾;后殿为敞厅,面阔3间,进深4间11米,抬梁式梁架,硬山顶,燕尾脊,厅内供奉保生大帝。建筑内保存大量清代建筑石构件,包括房基、墙裙、柱础、多对楹联石柱,前殿保存清光绪三十一年石雕龙柱1对,后殿供桌有大砗磲香炉。殿前立有清光绪七年(1881年)《重修朝元宫碑记》,碑宽0.9米,高1.6米,厚0.2米。

  石兜真德殿    位于后溪镇西、市第二农场场部东面公路旁。明初,吴学德由龙海白礁迁居石兜,携来白礁慈济宫吴真人金身,供奉于石兜叶氏佑启堂。清光绪间,石兜乡民捐资兴建真德殿,专奉吴真人。1957年兴建石兜水库,真德殿被淹没。1990年,迁居台湾新竹的吴氏宗亲回乡寻根,于1992年捐资择地重建。该殿坐西北朝东南,抬梁穿斗混合式砖木结构,屋顶为双翘脊硬山顶,面宽18米,进深30米,占地540平方米。平面结构为二进一天井式,左右为护厝。前殿设天公坛,后殿供奉吴真人。

  马銮銮美宫    位于杏滨街道杏林南路72号旁的丁字路口。始建年代不详,清代光绪年间(1875—1908年)重建,毁于1959年“八二三风灾”,1990年重修。坐西南朝东北,前、后两殿,中为天井及两侧廊庑,面宽9米,通进深18米,前有石埕。前殿抬梁式梁架,三段式翘脊,前后各4条垂脊,面阔3间,进深2间,前有宽廊道,平开3门,中门悬“銮美宫”匾;后殿为敞厅,抬梁式梁架,燕尾式翘脊,面阔3间,进深3间,供奉保生大帝。建筑中保留大量精美石构件,包括房基、柱础和前殿门面的石雕门楣、人物故事墙堵、龙虎壁等,另有楹联石柱8对,落款有“光绪乙酉年”、“光绪丙戌年”两种。

  浦林龙西宫    位于灌口镇浦林村杜岱社35号旁。建于清代,坐东朝西偏南,为单体建筑,面阔3间9米,进深3间10米,前有水泥埕。建筑为大厝式,抬梁式梁架,硬山顶,燕尾脊,前为横向廊道,中开大木门,殿内有对称楹联石柱4根,殿内设神龛,供祀保生大帝,梁架悬有“保生大帝”木匾,落款为“维乾隆庚子年桂月谷旦”和“信士潘克侯次房……”。殿内存有清代石香炉4只,神龛后壁和殿厅两侧保留有1950年所绘“注生娘娘”、“阎罗天子”及“说唐故事”墨彩壁画,精细传神。建筑基本保存清代建筑风格的原有石木构件和梁架。  

  深青泽深宫   位于灌口镇深青村深青里71号。始建年代不详,清代重修,1950年代翻修梁架及屋面,1994年再度重修。坐东南朝西北,前、后两殿,南侧连建释仔宅,面宽、进深均为18米。前殿抬梁式梁架,三段式花脊,面阔3间10米,3门,中门楹联“大德广生封大帝,深仁厚泽镇深青”。后殿为敞厅,硬山顶,燕尾脊,前檐廊梁架由一对龙柱和四根方石柱支撑,殿内供奉保生大帝。宫内保留大量清代建筑石构件,并有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石香炉1只。现为厦门市涉台文物古迹单位。清中期,深青苏氏族人奉该宫保生大帝香火迁移台湾高雄路竹乡等地,建有东安宫。

  仑上极山岩宫    位于后溪镇仑上村大社(一)91号北侧。始建年代不详,清代重建。民国37年(1948年)毁于火灾,1992年重建。坐西朝东,前、中、后三殿,南侧附建一列平房(释仔宅)为文公祠,平房后部为二层小楼。主体建筑面宽19米,通进深22米,前部有石埕。前殿琉璃瓦花式屋脊,面阔3间9米,凹寿门,上悬“极山岩”木匾;前、中殿以方亭连接,中殿供奉护国尊王,后殿以墙体隔成3间。建筑内保留少量石构房基、台阶等建筑构件,前埕立旗杆石1对。清乾隆年间,仑上埕边黄氏族人奉该宫护国尊王金身迁居台湾台北三重。1989年,台湾黄氏族人回乡寻根,捐资在原址重建,1992年建成。

  双观庵潮海宫    位于灌口镇第一社区双观里1号。建于清代, 1988年和2005年两次重修。由相距2米的东、西两庵组成,又名“双观庵”,通宽12米,进深8米,前有水泥埕。两庵坐北朝南偏东,均为单间单进建筑,悬山顶,燕尾式花脊。东为潮海宫,始建于清顺治年间,供保生大帝和水仙神;西为双观庵,始建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供代天巡狩王爷公。宫内保留少量原房基等石构件,并保留清嘉庆五年(1800年)和道光三十年石香炉各1只。潮海宫前立有清光绪二年(1876年)《福建巡抚禁示碑》(即《抚宪丁示碑》),由2块长方形碑组成,其一宽0.84米,高1.76米,另一宽0.7米,高1.7米。

  杏林固元宫    位于杏林街道杏林社区苑东路190号。始建年代不详,清代重建,1989年重修。坐南朝北偏西,前、后两殿,中有方亭连接,两侧为天井,面宽8米,通进深14米,宫前有石埕。前殿土形山尖马鞍脊,面阔3间,进深2间,前为横向长檐廊,平开3门;后殿抬梁式梁架,土形山尖马鞍脊,面阔3间,进深2间,供奉妈祖。殿内保存较多清代建筑石构件,包括房基、柱础、石柱、石狮及楹联石柱等,楹联为“水德配天威巩固,母仪称后合坤元”。

  深青保宁宫    位于灌口镇深青里277号前。建于清代,1997年2月重修。坐西北朝东南,为单间单进建筑,马鞍脊,硬山顶;前部连建方形拜亭,面阔5米,通进深10米。殿内供奉赵子龙(赵云)。建筑中保留原石构墙裙、墙堵、门框、门梁、门墩、石窗等,门框石刻楹联为“战胜推常山第一,勋名誇蜀郡无双”,殿内有漆金木雕麒麟纹灯梁托木。

  前场广利庙    位于杏滨街道前场社区柿树73号旁。始建年代不详,清代重建,1992年重修。坐东朝西,前为石阶平台,前、后两殿,中为天井及两侧廊庑,面宽8米,通进深16米。前殿面阔3间,进深1间,前部为横向长檐廊,平开3门,中门悬“广利庙”匾,抬梁式梁架,三段式翘脊;后殿为敞厅,面阔3间,进深3间,供奉开闽王王审知,抬梁式梁架,硬山顶,燕尾脊。建筑中保存原有石构墙基、墙裙、抱鼓石、多对覆盆柱础及部分木构柱梁、门窗等,存有石香炉1只,上有“清嘉庆戊辰年”字样。

  李林仑峰宫    位于灌口镇李林村中仑社227号。始建年代不详,清代重建,1990年代重修。坐东朝西偏北,为单间单体建筑,硬山顶,燕尾脊,面阔1间5米,进深1间7米。

  柴场上帝宫    位于后溪镇后溪村柴场自然村西侧。坐南朝北,为单体单间建筑,硬山顶,燕尾脊,面宽5米,进深7米,正面开小门,两侧有小圆形竹节石雕窗,门两侧保留夔龙纹石雕柜台脚,庙内供奉玄天上帝,供台下有虎神灰塑。每年农历十月十五日举行祭祀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