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集美 > 区情概况 > 文物资料
遗址墓葬
时间:2022-01-19 16:09 阅读人数:

墓葬

  陈煜墓    位于后溪镇许庄村东南上卢四坝山(俗称蜈蚣山)东南半山坡。坐西北朝东南,占地约100平方米,半圆形土堆冢,直径5米,高0.8—1.5米,冢前无墓碑,墓埕两侧立有旗杆石5对。墓东南侧山脚路边立有1993年所立《四坝山记》碑,记述墓主生平及四世祖陈朝璧墓址迁葬情况。此墓为集美陈氏开基祖陈煜与丁氏合葬墓。另墓前30米处有1990年代由集美学村移葬于此的陈氏四世祖陈朝璧与林氏合葬墓。

  陈基墓    位于集美街道岑东社区集美学村校门旁,俗称“港口墓”,始建于元,明代重修。1954年,陈嘉庚重修。墓址坐东北朝西南,面宽50米,进深43米。墓围呈“风”字形,花岗岩构造,后部正中镶有镌刻“集美始祖”及“裔孙陈嘉庚立石一九五四年重修”石匾。墓冢龟背形,花岗岩拼合而成,宽2.6米,进深2.6米。二级墓岸,外围宽7.9米,进深5米。冢前“祥云拱日”纹盔形墓碑,宽3.7米,高1.3米,石供桌正立面浮雕须弥座及动物纹。墓前为三级墓埕,宽11米,进深21米,两侧墓围有站鹰、龙首、蹲狮装饰。墓址两侧各有旗杆石3对,东侧立有1954年修墓“通告”碑。陈基,字朴庵,元代人,为集美陈氏开基二世祖,此墓为陈基和妣林氏合葬墓,规模庞大,保存完整。

  张守庸墓    位于后溪镇西部、坂头水库西岸王厝山(王家山)山麓。坐西朝东偏北,宽17米,进深16.5米,墓表为三合土结构,龟背形墓冢,冢前有墓碑及供桌。墓岸呈“风”字形,双层墓围,龙首形墓手,前部有蹲狮及焚香小亭、“福”字石板、三级墓埕。原墓址范围较大,墓前另有二级墓埕,冢前建有石构享堂石亭,1970年代修建水渠时被毁,部分石构件散落墓址旁。张守庸,字秉中,同安县从顺里一二都人,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进士,为西塘张氏五世祖,逝于广东梅山,后将骨骸运回,安葬于此。清代重立墓道碑,搬运时不慎坠地,遂弃而不用,碑镌“皇明赐进士御史张公墓”。另张守庸墓道碑现收藏于同安区新民镇西塘村张氏祠堂。

  张俊明墓    位于张守庸墓南40米。墓址坐西朝东,宽8.5米,进深13.5米,墓表为三合土结构。龟背形墓冢,“风”字形墓岸,双层墓围,龙首形墓手,三级墓埕,冢前墓碑断面为盔形“祥云拱日”纹,碑前有供桌,北侧有焚香小龛。三合土墓岸为模印连续卷草纹。张俊明,张守庸之孙,明永乐进士,为同安西塘张氏七世祖。

  张晖墓    位于后溪镇前进村南侧,建于明代。坐东朝西,墓园面宽15米,进深25米,占地面积375平方米。墓冢呈三级台式,花岗岩质,底边宽1.70米,高0.86米。墓围呈“风”字形,三合土夯筑而成。墓手各五道翼墙,墙顶有花岗岩兽首护檐。墓冢前有石供台、三级墓坪、石护栏、石抱鼓、石狮及月池等。墓葬整体气势恢宏,古朴大方。1989年,金门及后溪张氏后裔捐资重修。该墓系墓主张晖及淑人陈氏合葬墓,现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市涉台文物古迹单位。张晖,字世表,号素斋,金门人。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荫授太常寺丞,弘治元年(1488年)升奉议大夫、光禄寺少卿,弘治八年进阶为三品嘉议大夫、光禄寺卿。归休后居同安县仁德里苎溪姜屿(今前进村)。

  坂头石兜水库石构墓    位于后溪镇西石兜水库坝址东300米处。坐东朝西,面阔17米,进深40米,墓冢位于地表下1.5米,因库水冲刷暴露,可见大型墓碑屏,两端浮雕卷草纹,长3.5米,高1.2米。冢前有大型石供桌,桌下为墓室,已被掏空;墓前两侧为三合土和花岗岩双层“风”字形墓岸,龙首形墓手石构件。墓前两侧各有旗杆石一对,周围散落有坍塌的石亭构件。此墓规模大,石构件精美,具有明代墓葬风格,墓主不详。

  周果斋墓   位于杏滨街道前场社区102号前,又称“龟仔墓”,建于明代。墓址坐东南朝西北,平面呈“风”字形,宽13米,深14米,由墓冢、墓岸、墓围、墓埕组成。墓冢为头、尾、足俱全的完整龟形,以青石雕刻,长1.7米,宽1.2米,高0.7米。冢后横置屋檐顶大碑屏,长4.9米,高0.9米,浮雕鹤鹿纹和卷云纹,正中镌刻“大明嘉靖二十九年果斋周公暨黄氏墓岁次庚戌冬立”。冢前须弥座石供桌长1.7米,宽1.2米,高0.68米,嵌雕麒麟纹。桌前为双级墓埕,两侧为二级复层龙首屋脊式石墓围。墓主身份不详,亦为明代墓葬。

  康尔韫墓    位于后溪镇许庄村西南狮头仑山东北侧,建于明代。坐南朝北,残存墓区约60平方米。墓冢、墓围为三合土结构,平面呈“风”字形,坟面为龟背形。墓碑平首,高1.4米,宽1米,上镌楷书“明赐进士中宪大夫山东兖州府知府前户部云南浙江清吏司郎中我待康先生暨配累诰封恭人吕氏茔”。原墓前神道立有虎、马等石象生,已佚。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康尔韫(1591—1629),又名我待,字叔玉,同安豪山人,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进士。

  郑德墓    位于杏林街道高浦村西。原墓坐落于高浦村北陈埭头山,建于明代,1993年迁建今址。坐东朝西,墓碑平首,高1.3米,宽0.85米,厚0.18米,上镌楷书“明封骠骑将军云台郑公暨夫人王氏墓”。墓后有古树一株,树龄近300年。原墓为砖砌双墓室结构,外层以三合土围筑,迁建时出土酱釉小罐、素面小铜镜及南明永历七年(1653年)红砖墨书《大参戎郑公墓志铭》两方。砖铭长、宽各0.33米,全文25行576字。郑德(1614—1653年),字云台,杏林高浦村人,南明建国公郑彩之族弟,曾助郑彩、郑联镇守厦门。

  陈守吾墓    位于灌口镇东辉村西北龙潭水库大坝旁。墓址坐东朝西偏南,平面呈“风”字形,占地面积约50平方米。三合土供桌、碑屏、墓围和墓埕,碑屏宽2米,高1.1米,中部嵌有青石墓碑,宽0.34米,高0.48米,镌刻“明万历丙辰年浦江陈公守吾真隐”,落款“孟冬吉日立”。碑后地表下暴露三合土墓椁一座,上有盗洞,可见内部砖壁。此为明墓,原规模较大,墓碑记述明代葬俗,具有研究价值。墓主身份待考。

  卢经墓   位于侨英街道东安社区曾厝里33号后山坡,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坐东朝西,面阔7米,进深11米,占地面积约80平方米。半圆形土堆墓冢,冢前立弧首墓碑,镌刻“漳泰明显考巡按卢公妣恭人陈氏墓”、“乾隆甲辰年立”。墓前有墓埕,两侧三级水泥墓围。现为厦门市涉台文物古迹单位。卢经,明天启年间进士,曾任侍御史、河南巡按等职,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因忠言直谏,蒙冤入狱,晚年居同安。

  咸丰黄青云墓    位于灌口镇田头村仙景自然村西500米崎林山脚。建于清咸丰八年(1858年)。墓址坐西朝东偏南,宽8米,进深6米,三合土“风”字形墓围,龟背形土堆墓冢,冢前墓碑用块石夹砌,宽0.5米,高0.9米,镌刻“紫云显考显妣青云黄公得意曾氏墓”,前、后落款为“咸丰戊午年端月”和“男仁义 仁智 仁礼 仁信”。黄青云即黄位,闽南小刀会成员,反清起义失败后逃往印尼。据考,此墓系假墓,为迷惑清廷而建。

  同治黄青云墓    位于灌口镇李林村西南500米山坡。墓址坐西朝东,土堆墓冢,冢前立墓碑,两侧白灰夹砌,碑宽0.45米,高0.7米,中镌行楷“紫云显考青云黄公墓”,前、后落款为“同治甲戌端月旦”和“孝男黄宇仁 义 礼 智 信”。

  孙秀妹墓    位于集美街道岑东社区集岑路2号科学馆西北侧。墓园以铁栏杆围护,宽31米,进深38米。墓址坐西南朝东北,墓冢、碑亭、墓埕及“风”字形墓岸、墓围均由花岗岩和辉绿岩构成。龟背形墓冢以13块花岗岩石拼合而成,宽16米,进深17米,高0.6米。冢前建有重檐歇山顶碑亭,亭内立长方形墓碑,镌刻“清诰封宜人显妣陈门孙氏墓”,落款“时光绪二十有五年仲春谷旦”等。三级墓围及墓埕,墓手装饰为文官武将、金童玉女及象狮瑞兽等,碑亭屋檐博板及供桌立面的青石雕人物故事图案极为精细,采用花岗岩与青石石雕相结合砌建工艺,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孙秀妹,集美孙厝人,陈嘉庚之母,卒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

  同安起义烈士陵园墓冢    位于灌口镇第一社区安仁大道865号大院内。原陵园位于灌口寨仔内,建于民国19年(1930年),1980年代扩建安仁大道时,移建于此。坐北朝南,龟背形水泥墓冢宽1.5米,进深2米。墓碑存于灌口凤山庙,尖首,水磨混凝土质地,宽0.69米,高1.53米,厚0.11米,镌楷书“中华民国三年春泉州革命军同志李扁星等二十三烈士在同安起义为国被难于灌口之义冢”、“福建第一师师长张贞公路局局长庄文泉仝立”。

  陈如松墓    位于集美街道银亭社区敬贤公园湖北岸。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民国21年(1932年)重修。坐北朝南,墓园占地约870平方米。“风”字形墓岸、墓围,水磨砂质地,冢前立长方形墓碑,镌刻“集美陈公如松佳城”,落款“中华民国廿壹年重修”、“孝男嘉庚……立石”。碑前有供桌、墓埕及半月池,墓址东侧建有“其昌墓塔”。陈如松,又名陈杞柏,陈嘉庚之父。21世纪初兴建敬贤公园时,迁集美陈氏开基五世祖陈可赞及其后的多座祖墓合葬于此。

  杜德乾夫妇墓   亦名杜四端墓园、杜九思园。位于杏滨街道杏西路55号厂房内,建于民国20年(1931年)。坐南朝北,呈圆龟形,直径3.5米,高1.5米。外围以花岗岩、辉绿岩砌造,顶封三合土。墓碑高1.1米,阴刻楷书“清中宪大夫显考德乾杜公诰封恭人显妣金璧曾氏寿域”。碑翼双侧饰花草纹,祭台两侧立面刻有墓主生平。神道前有莲花和石狮望柱,墓围前有护墓河,宽3米,深4米。墓区占地约120平方米,保存基本完好。杜德乾,又名四端、九思。(杜四端生平见第三十八章《人物》)

  陈嘉庚墓   位于集美街道鳌园集美解放纪念碑南侧,竣工于1961年。坐北朝南,龟形墓冢高0.48米,横径2.1米,纵径2.35米,以13块六角形辉绿岩拼镶而成。墓围呈Ω字形,围屏内壁镌墓主生平青石浮雕15幅。墓碑弧首,花岗岩质,高0.87米,宽2.2米,厚0.18米,上镌隶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归侨联合会主席/陈嘉庚墓”。供桌长1.18米,宽0.58米,高0.45米。正立面及两侧嵌有反映陈嘉庚访问延安等三次重要活动的青石浮雕。墓前立有重檐歇山顶长方形祭亭,钢筋混凝土仿古结构,亭宽7.5米,长10.9米,高9.3米。墓后为“︹”形“博物观”照壁,长26米,高7.5米,上镌浮雕219幅,内容有工农渔牧业、民族风情、文物古迹及名人赠词题刻等。1982年,厦门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敬贤墓塔    位于集美街道石鼓路西侧敬贤公园内,建于1984年,占地180平方米。塔体六边形,坐北朝南,花岗岩质,楼阁式,五层五檐,檐面铺孔雀绿琉璃瓦,黄色葫芦刹顶,通高10米,底边长1.85米。塔身嵌有佛教故事石质浮雕30幅。塔座呈六边形,花岗岩条石砌筑,边长3.75米,高1米。塔内安葬陈敬贤骨灰,现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

  临石寨山遗址    位于灌口镇深青村,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1958年考古调查时发现。临石寨山海拔高约100米,山坡平缓。遗存物大多散布于南坡两侧地表,分布面积约600平方米,所采集的标本有夹砂片、红陶片、彩陶片和泥质印纹硬陶片及石锛。陶片装饰有弦纹、绳纹、方格纹、席纹和镂孔。可辨器型有罐、豆、盆、甑等。

  虎空山遗存点    位于灌口镇上塘村田中央自然村东北侧,商周时期遗存点,1987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山丘相对高度约35米,东连荷山,北临许溪,地表为红壤。遗存物散见于坡顶和南坡,分布范围大。所采集标本有夹砂黑陶片、红陶片、灰陶片、褐陶片以及石锛、石簇等。陶片拍印纹饰有条纹、绳纹、方格纹和曲折纹。可辨器型有罐、釜。

  荷山遗存点    位于灌口镇上塘村林尾自然村东北,青铜时期遗存点,1987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山丘相对高度30米,东临许溪上游,四面坡缓。遗存物散见于坡顶和东南、西南坡的黄沙壤地表,分布范围大。所采集的标本有夹砂黑陶片、灰陶片、红陶片、釉陶片及石锛。陶片拍印纹饰有条纹、绳纹和曲折纹。

  李林村山丘遗存点    位于灌口镇李林村西面小山丘上,青铜时期遗存点,1987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山丘高度约20米。遗存物散见于东南坡红沙壤地表,分布范围大。所采集的标本有夹砂黑陶片、泥质印纹(绳纹)硬陶片和残石锛等。

  西坪山遗存点    位于灌口镇田头村西面仙灵棋山东麓边缘突起小山丘,相对高度约30米,遗存物仅见于南坡,未见堆积层,所采集的标本为印纹硬陶片。商周时期遗存点,1987年文物普查时发现。

  狗肚山遗存点    位于后溪镇岩内村墩上自然村西,山丘相对高度约20米,遗存物散见于南坡黄沙壤地表,分布范围大。所采集的标本有夹砂灰陶片、红陶片和印纹硬陶片及残石锛、红烧土。陶片纹饰有条纹、绳纹、曲折纹等。商周时期遗存点,1987年文物普查时发现。

  碗窑古窑址    位于后溪镇西部、市第二农场碗窑村东北山丘(俗称碗窑山)。宋代窑址,1981年发现,2001年6月由市博物馆和省考古队进行局部抢救性发掘。遗存物分布面积约7000平方米,堆积层最厚处超过6米。窑址区内清理斜坡式龙窑1座,窑头已毁,残长57米,基宽2.63米,残高0.2—1.3米,窑尾烟道以窑砖和匣钵堆砌而成,窑身两侧可见有三处封砌的窑门,窑床底部排列单层匣钵。由遗存物判断,当时主烧青瓷,次兼白瓷,产品以碗为大宗,兼有盆、瓶、碟、杯、盏、灯、枕等。器物多数素面,少数刻有卷草梳篦纹、莲瓣纹、竖条纹,或在碗底压印圆凹痕。窑具有垫柱、垫饼和筒形、漏斗形匣钵,为宋代厦门地区生产青、白瓷的重要窑系。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垄仔尾古窑址    位于后溪镇西、市第二农场碗窑村东北垄仔尾山,宋代窑址,1981年考古调查时发现。遗存物分布面积约1000平方米,最厚堆积层约2米,器物主要有青瓷和白瓷碗、碟、盏等。

  磁窑古窑址    位于侨英街道东安村磁窑自然村后山,宋代窑址,1998年5月考古调查时发现。遗存物分布面积约1000平方米,最厚堆积层2米,主要器物有青瓷碗、盏、碟等。

  旗杆山古窑址    位于杏滨街道西滨社区瑶山自然村西北旗杆山,宋代窑址。该山相对高度约30米,遗物堆积及散布于山之西南山麓,面积约100多平方米,最厚堆积0.5米,部分因村民建房而破坏。以烧造青瓷为主,兼烧少量酱釉瓷,主要器型有碗、碟及罐、钵等,窑具可见“M”形匣钵、垫饼等。

  笔架寨遗址    位于灌口镇东辉村西北笔架山顶,海拔903米。寨墙依山势而筑,平面略呈椭圆形,东西长约60米,南北宽约50米,南、北坡较陡,东、西坡较缓,开有东、西两寨门。寨墙以块石砌建,夹砌有宋代陶罐等碎片,局部借用天然岩体,墙厚2—3.5米,高3—5米;墙之外侧砌有女儿墙,宽0.8—1米,局部高2米。寨墙及寨门保存较好,门宽1.5米,高2米,进深2米,门旁有石级可登墙顶。寨内东南有一小石龛,内供土地公(山神)。寨内尚可见残垣断壁。相传清初郑成功屯兵同安时,在此安营;辛亥革命时期,同安革命军亦在此练兵。

  大岭头寨遗址    位于灌口镇田头村大岭自然村西北大岭头山顶。寨址平面呈不规则椭圆形,南北最长约80米,东西宽25—45米。寨墙以不规则块石砌建,厚1—2米,残高约1—2.5米。现存东北豁口式寨门,宽约1.2米,残高0.7米。

  深青驿遗址    位于灌口镇深青村东村口古驿道上。始建于元代,重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和景泰元年(1450年),清代重修重建。原建有馆舍、马厩等设施,今仅存硬山布瓦顶门楼一座,坐南朝北,面阔4.4米,进深3米,通高6.2米,顶层为砖木结构,开朝北瞭望窗,底层为石砌门道,额镌楷书“驿楼古地”4字,西侧残存清代三合土板筑墙,长约10米。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高浦城遗址    位于杏林街道高浦社区。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设巡检司于高浦。洪武二十三年设高浦千户所。洪武二十四年,周德兴建城墙,周长四百五十二丈,高一丈七尺,基广一丈,窝铺十六,门四,具砌月城。万历九年(1581年)千户所裁撤,城废。城址平面呈椭圆形,南北长约560米,东西宽约360米,周长约1510米,现存西门附近残墙三段,一段长26米,另两段各长13米,残高0.8—2.3米,厚约2—3米,以花岗岩条石砌建,局部夹砌红砖。城内呈十字街布局,十字街口为城内最高点,立有升旗石。北街(今高浦中路)尚保留些许沿街旧店面。

  马銮城遗址    位于杏滨街道马銮社区。原城墙建于明代,为高浦城之卫城,周长1500米,今已不存。城址平面略呈圆形,直径577米。夯土城墙,高2.5—3米,东、西、南、北各有一门,均设铳楼(更楼)。东门土地庙北侧20米处尚有残墙,长2米,最高1.7米,厚0.4米,土墙夹杂砖瓦和瓷器碎片。各门遗址附近土地庙仍存。北门为古城主门,原供土地公神像,后移入旁边的城隍庙。城隍庙为单间带拜亭建筑,清嘉庆元年(1796年)重修,1920年代和“文化大革命”中遭破坏,1970年代末重修,2003年再修。

  后溪城内城遗址    位于后溪镇后溪村城内自然村北侧。原称下店寨,又称霞城,后因村民移居城内,遂称城内城,系清康熙元年(1662年)福建总督李率泰与同安总兵施琅奉旨督建。城址平面呈椭圆型,南北长约200米,东西宽约150米,城墙以花岗岩条石干砌而成,设城门4座。1958年后,大部分城址遗迹在公路建设中被拆毁,仅存北门及两侧石砌墙垣一段,残长约30米,高4.5—5米,宽7米。拱券顶门洞,高3.2米,宽2.2米,进深3.5米。门额嵌有石匾一方,宽2米,高0.6米,上镌横向楷书“拱辰门”三字,小字镌李率泰、施琅等督建官员直行名款及年款“康熙元年八月□日建”。另有同时同规格的南门“临海门”石匾,存城内城隍庙。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顶许破寨仔遗址    位于灌口镇顶许村东。寨址呈长方形,南北宽51米,东西长68米,设西、南二寨门。西门位于顶许社111号旁大榕树下,今仍可见门洞,为大榕树包裹,以条石砌建,高1.9米,宽1.5米,厚1.7米。门边残墙以条石砌建,长约8米,最高处3米,厚1.7米。南门在顶许社126号旁,为古寨进出主要通道,为单间单层门楼式,原二楼有小城隍庙,今已不存。门楼宽2.4米,进深4米,高2.3米,东接残墙长约7.5米;门框高2米,宽1.5米,门后两侧有门拴孔。寨址东南建有二层古厝式角楼。寨内仍存原有的十字街区布局。

  嘉福寨遗址    位于灌口镇双岭村寨内自然村。建于清雍正五年(1727年),平面布局呈倭角长方形,西北—东南长120米,西南—东北宽85米,开有南门、西门。原寨墙高约3米,由石块夹夯土筑造,墙顶宽可跑马,现已无存。寨内仍保留原十字街道布局,北端建有城隍庙,仍可见弃置的覆盆式石柱础。南门为古寨主要出入通道,尚存门匾,宽1.1米,高0.38米,横镌楷体“嘉福寨”三字,前、后落款为“雍正五年桐月谷旦”、“周宗乾敬立”。

  井城遗址    位于灌口镇井城村。城址呈不规则椭圆形,东西最长约143米,南北最宽约111米。城墙以条石砌建,墙体高大,墙顶宽可跑马,原有东、西、南、北四门,门旁均有水井。东门现存解放后改建的单间门室,宽6.5米,进深4米,1990年代于此重建城隍庙。门旁连接城墙,长20余米。南门为单间悬山顶二层楼式,一层石构,中开长方形门洞,宽1.4米,高2.2米,厚2—5.5米,两侧可见长条形沟槽,用于插入铁板以防后坑溪水浸漫入城;二层砖砌,四面布有枪眼,西侧连接城墙,残墙长约30米,最高3.3米。西门为单间硬山顶二层楼式,一层石构,长方形门洞,宽1.6米,高2.7米,厚1.4—3.1米,平面外小内大,呈“凸”字形,门洞石壁亦设有防溪水的插板槽沟及门拴孔;二层四面布设枪眼,南、北两侧仍保留有残墙,分别长15米和33米,高3—3.5米。北门因龙(岩)厦(门)铁路建设而拆除。城内有十字街,保存古厝数座,街口墙基立有“石敢当”。

  集美寨遗址    位于集美街道鳌园路延平楼前。原称浔尾寨,乃郑成功屯兵遗址之一。因郑成功受封为延平王,故后人称为“延平故垒”。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刘国轩督理建成。今仅存南侧石砌寨门,门洞高3.08米,宽1.68米,边墙残长1.04米,高3.5米。寨门内有一巨石,上镌直题隶书“延平故垒”四字,左侧行楷直刻“民国二十年冬”,字幅高0.8米,宽1.44米。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河南山寨遗址    位于后溪镇溪西村下庄社东南河南山顶,高约500米,乡人又称“贼仔寨”。寨墙以不规则块石垒砌,平面略呈圆形,直径60—80米。西北原有寨门,东南残存寨墙,长约40米,高1—2.5米,厚1—2米。由山下沿数百级石阶可登寨内。

  苏营寨遗址    位于后溪镇前进社区苏营村。建于清代,寨址平面呈椭圆形,东西长约80米,南北宽约60米,开设西、南二门。现存残墙三段,东南段石墙长33米,高0.5—1米;南段石墙长39米,高1—1.5米;西南段为石墙及夯土墙,长25米,高4米。东南角原有铳楼,南门靠近皇渡庵,均已不存。现存西门位于西北角,保存较好,以条石砌建,宽1.4米,高2米,厚1.1米,砌有门楼,布设枪眼。

  前场古码头及旧街遗址    位于杏滨街道前场社区前场街。码头遗址有二,一在32号旁,石级以条石砌成,朝向东北,残长5米,宽3米,最高1.5米,原为运猪仔码头;一在58号旁,由条石砌筑,由高至低,残长10米,最高1.5米,原为货运码头,系旧时灌口地区海陆交通枢纽和货物集散地,亦为灌口繁华商业区之一。遗址北20米处有石板桥,一墩二孔,桥墩呈船首形。遗址附近现存一旧街,长约百米,石板路面,沿街尚存有平房式及二层洋楼式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