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禁忌
婚嫁禁忌 婚嫁忌在四月(“四”与“死”同音)、五月(“五”与“无”同音)、六月(俗谓“六月半娶半年妻”,不能白头偕老)、七月(鬼月,俗谓“七月娶鬼妻”)、九月(“九”与“狗”同音,俗谓 “九月狗头重,死妻又丧夫”);双喜不对冲,同月喜事不相贺;忌与新娘新郎生肖相冲相克者出席婚仪;迎亲忌遇出殡(大不吉)。
孕产禁忌 孕妇忌看砌灶(否则生儿兔唇),忌参加红白喜事(因身不洁),忌看布袋戏(否则产软骨儿),忌吃兔肉和姜母(否则生儿兔唇、畸指),忌在娘家生产(会带走娘家福运,导致娘家衰败);忌在孕妇房内剁肉、杀鸡鸭、修理物件和移动大件家具(否则惊动胎神,导致难产或产儿畸形);月子里忌冷水洗涤(否则患风痛),忌外人进入产房(血光秽气,不洁)。
丧事禁忌 停灵忌猫近尸体(否则尸体颤动或起立追人);入殓防人影入棺(否则生人灵魂被摄入);忌与丧者生肖相克者送殓;吊丧忌说“死”字,可以“老了”、“去了”代替;居丧不拜客,居丧、吊丧不入他人居(因身不洁);死于村外,忌运尸入村;参加丧葬或服丧期间,忌穿红装彩服。
丧葬
境内丧葬,旧俗有移厅、初丧、入殓、停柩、出山、入土、守孝、祭祀、拾骨等。解放后,丧葬普遍实行火葬,入殓、停柩、入土、拾骨等仪式去除,遗像代替木主,丧事从简。
移厅 病者弥留之际,将睡铺连同病人移至祖公厅(正厅)特别搭架的“过身床”。如病危者尚有直系长辈在世,一般不搬进正厅,只能移至偏房(袖房)。临终,亲人围立送终,不可当面号哭,并为其立遗嘱和穿寿衣,寿衣三、五、七件不等。寿衣应先由孝男或其他亲人反穿于身,然后脱下,一次性正穿在病危者身上。
初丧 病者气绝,应将厅堂的天公炉、烛台、神像、祖先牌位、红对联、大镜等遮掩,挂上孝帘。尸体复以薄衾,前遮帏白。死者脚后供米饭一碗,上插筷子单支,鸭蛋一粒,俗称“脚尾饭”;点油灯一盏或白蜡烛一支,俗称“长明灯”,并不断地烧香和烧纸钱(冥钱)。门前摆放供桌,桌正中供临时纸扎牌位(魂帛)或事先准备的死者遗像。大门边,摆放纸糊轿子,前后站立纸做的“轿夫”,此为丧家标志。亲人换穿麻衣孝服,鞋头罩麻,分头向亲朋报丧。报丧只在门外告知,不进家门。被报者,以清水或汤茶给来人漱口,以添“彩气”。
入殓 分小殓和大殓。小殓为给死者“乞水”(到河边将铜钱投入水中买水)净身和穿衣,也称“张穿”。大殓在正厅或祠堂举行。入殓时,供祀菜肴12碗,荤素各6碗。长子抱尸首,其余子女四或六人抬尸身,平放棺内,尸体两侧分置死者先前所爱之物、生活用品及其他陪葬品,富者多为金银珠宝玉器。子女、媳妇及儿孙辈跪哭,生肖与死者相克者回避。棺木有十合、十二合、十六合之别,通常用杉木制作。棺内四壁糊以文纸或黄纤纸。子女跪拜,亲属致祭,向遗体告别后盖棺。死者父母健在的,入殓后父母手持木棒敲打棺头,谓“敲棺材头”,意为责其未能尽养老送终之孝道。死者为妻子,丈夫身背包袱,手持雨伞从棺上跳过,称“跳过棺”,意寓离散两断,今后续弦别来纠缠。
出殡 先行殡祭,诵读祭文,家人哭奠。起棺后,鸣炮开道。外甥提白灯一对为前导,沿途撒纸钱,名曰“买路钱”;此后依次是香亭(焚香点烛)、像亭(死者遗像或木主)、挽轴、乡音民乐、彩旗、送葬亲友、师公、灵柩。柩尾系结执绋,由孝眷牵拉,含挽留死者之意。八人或十六人抬棺,柩覆棺罩,棺罩上部为彩扎宫殿和古装人物,下部垂下绣帘。棺罩上放彩扎吉祥物,男用麒麟,女为凤凰。后辈披麻戴孝,送殡亲友披孝巾或佩黑纱随行,直至墓地。
入土 死者殁后,请风水先生选地测向,择日开土挖圹(墓穴)。灵柩须在太阳落山前入土。棺木落圹时,孝主取墓土一撮,带回灵前炉内作插香用。落葬之前,木主(神主牌)上的“主”字暂写为“王”字。入葬后,以五牲或三牲祭拜墓旁“后土”(土地公),并举行“点主”仪式。孝主身背木主,面对太阳下跪,点主官(德高望重者或风水先生)先用朱笔在“王”字上点上红点,再用墨笔复以黑点,使“王”字成为“主”字,俗称“成主”。自此,木主即成附有死者灵魂的神主牌,供日后奉祭。神主牌由孝男双手捧回,称为“返主”。“返主”一般不走原路,遇过桥、拐弯,须提醒死者灵魂。丧家女性齐集户外路口哭迎木主。神主请回后,安放于正厅灵桌,供上祭品,点燃香烛,丧眷跪拜,称“安灵”。晚间宴请亲友,最后一道菜为“红糟肉”(红酒糟猪肉),与宴者必食。
祭祀 葬后每七天的最后一天均须祭祀,称为“做旬”,共七旬。一、三、五、七为大旬,二、四、六为小旬。头旬及七旬由儿子主祭,俗称“孝男旬”;三旬由已嫁女儿主祭,称“查某仔旬”;五旬由已嫁孙女主祭,俗称“查某孙旬”;其他只作一般祭祀。大旬较隆重,做尾旬时要烧“灵厝”,供死者灵魂居住。另有做功德者,多在三、五、七旬,亦有在百日、周年时做的。规模大的在广场搭起楼房庭院式的竹架纸扎灵厝,死者纸像“端坐”其中,两旁“仆役”伺候,厝内摆放各种“家具”,厝外有路、桥、车马和街市店铺,均以纸扎而成。最后燃烧“灵厝”和“新床”,表示子孙思念感恩之情,愿死者早日升天转世。“做功德”时间有一天一夜、三天三夜,也有七天七夜的。
拾骨 拾骨时间一般在死者葬后三年、五年或七年的清明前后十天内,也有另择吉日吉时的。届时,死者亲属请土夫掘坟开棺,将尸骨捡出整理曝晒,用红丝线按人体骨骼穿连,放入特制的腰鼓形陶瓮,俗称“凤金瓮”。亦有将骸骨贮入小棺,谓之“金棺”,再迁葬于新穴或合葬在他穴。
特殊丧葬 死者殁后,若一时无合适墓穴下葬,暂停厝野外,砖砌瓦盖,称“万年藏”。年幼夭折,不用棺木,不入祖坟,装入陶瓮埋于海滩或荒地,叫做“瓮棺葬”。短命轻生,非正常死亡者,丧葬不遵礼仪,草草了事。旧时,媳妇若被虐待致死,娘家来人“讲人命”,俗称“做娘家人”。来者众多,来意不善,婆家须殷勤招待,接受对方要求和厚葬条件,否则大打出手,翻桌摔柜,使男方蒙受损失和羞辱,直至请德高望重者调解,接受娘家条件方止。若村人死于村外,尸不入村,停尸于村口路旁,入殓、出丧只能在村外搭棚举行。
寿诞
寿期 60岁以下庆贺诞辰叫“做生日”,60岁后称“做寿”,80岁为大寿,88岁为“米寿”(“米”字上下拆开为八十八)。按俗,12岁、16岁、20岁、30岁、36岁的男人均要做生日。男孩年满12岁,也称“本命年”。是日,男孩穿红背心、红裤衩,扎红腰带,俗称“扎红”,以此消灾避祸。男人30岁,岳父母为其做生日,称“女婿寿”。民间逢十岁做寿或生日,有提前一年过的习俗,叫“做九不做十”。民间认为73岁和84岁为老人生死坎,故要做大寿,助其过难关。富者庆寿三日。
寿礼 民间做寿,贺礼一般以寿幛、寿联、寿酒、寿烛、寿桃、寿面为多。达官富人以金银珠宝、吉祥饰品为寿礼。寿桃,惯用面粉蒸制成红色的桃形糕,九只相叠为一盘,三盘并列;寿面,长三尺,每束百根以上,盘成塔形,罩以红绿镂纸拉花。
祝寿礼仪 寿堂中设拜垫一块,用于来客拜祝,右首设拜垫数块,用于儿孙陪祝。寿星正坐高堂,夫妻白首齐眉者则同坐。供案两旁,男左女右,若受贺者尚有长辈健在,须让长辈坐于受贺席上。直系亲属拜寿,在上午寿宴前进行,远亲或朋友则随到随拜。拜寿照例是两揖三拜。凡客拜,儿孙皆须还礼;女客则由媳妇、孙女还礼。礼毕,再谢。如遇平辈拜寿,受贺者须起身请对方免礼;若晚辈中有未成年的小孩叩拜,寿星要发给红包。祝寿者,或吟诗诵词,表示祝贺。拜寿后有的还携全家于寿堂祭拜寿星或麻姑神像,由寿者先上香,随后儿女亲友依次跪拜行礼。礼毕,设寿筵宴请宾客。寿酒必先敬寿星,然后宾客共饮。吃寿面时,线面切忌剪断,要小心绕筷抽食。大寿寿仪,寿堂正面悬红缎“百寿图”或“一笔寿”等庆寿图,两旁为寿联。案前,置蜡烛、花筒、香炉等益寿饰物。女性大寿,则悬挂彩色“五蝠捧寿图”,供“麻姑”一尊。案头供品男女寿星均为寿桃、寿面、寿酒、寿点各五碗。解放后,祝寿旧俗鲜见。做寿者,一般只在酒店设宴祝贺,贺者随带贺金、生日蛋糕等。
特殊寿俗 旧时,集美50岁以上老人做寿,有做寿衣、寿材、寿冢的风俗。寿衣,50岁或60岁生日,子女择吉日为父母缝制寿衣,备去世后穿着。衣料以棉布、麻布(夏布)、绸为主,忌用缎子(谐音断子)。寿衣做成后,每逢岁时节令或喜庆日子,老人均应穿着。民俗传,老人寿终后于阴间同享。寿材,也称棺材,一般选在闰月加工。当日,富家挂纱灯,燃龙凤烛,献寿桃和净水,烧香化表,子女迭次叩拜,并为双亲或木匠敬长寿酒。平民,只点清油灯,其仪礼大致相仿。做寿材开始,木匠先用锛子将原木(一般用杉柏)砍一下,以木屑飞出的远近,来占兆人寿的长短。寿冢,生人在世时,须请风水先生择好坟地,建好墓形,待去世后安葬。夫妇一方先去世,葬时也为活着的一方造好墓穴。阴寿,为死人做寿。在家做者,子孙着彩服、设寿堂,宗族及亲友登堂拜寿。以敬祭为主,冥寿礼不送对联,可送寿屏。一般只在牌位或遗像前的供案上摆上酒菜寿面,烧香点烛,同时敬奉祖宗。子孙先后跪拜,烧冥钱,放鞭炮;在寺院做的,必拜忏,一日、三日、七日不等,以圆满之日为正日。
生育
怀孕 称“有喜”或“有身”、“有了”。旧时,民间认为女人怀孕后,便有胎神在,须常敬奉胎神。重视孕妇的作息和饮食,用中药十三味煎汤炖鸡食用,可安胎补胎。旧俗,通过观孕妇起步先动哪只脚,或看孕妇的肚形是尖是圆,来推测生男生女。
生产 古时,孕妇分娩多在家中,预先请好专司助产的“拾子婆”(接生婆)。产前,烧香求神拜佛,给产妇服中药“生化汤”,保佑母子平安。刚出生的婴儿穿衣不穿裤,衣裳用母亲出嫁时穿着的“肚裙”改制,外用布包裹。小衣裳不用纽扣,俗称“和尚裳”。婴儿的手腕和脚腕系上红丝线。婴儿初乳,哺以甘草黄连汤、珍珠粉。先以风葱在粥汤中泡过,拭擦乳头,再让丈夫或邻居小孩先吮一口,才给婴儿哺乳。出生时退下的胎衣(厦门话“威”),盛在特制的陶缸里,用大红纸封口扎紧,置于海滩水边,任海潮漂去。
做月内 又称“做月子”。月内产妇要暖补,宜静养躺卧,忌动七情六欲,一般不出房门,不迎冷风,不沾冷水,俗曰“月内做得好,毛病会减少”。通常以公鸡、猪内脏、黄花鱼为主补食物,鸡蛋、瘦肉、牛奶、面线为平常食品,黑麻油、龙眼干肉、老姜母、乌糖(红糖)、马蹄酥、橘饼亦必食,不宜吃白菜、萝卜等生冷蔬菜。每日正餐外,还有定时点心。内房除服侍的专人外,外人不宜进房。进房之人,月内不得触摸供品和敬奉神灵。
做三朝 小儿出生第三日,先以酒菜祭神和“床母”,后由接生婆为婴儿洗浴,意为洗去婴儿前世带来之污垢,使之今世平安吉利,俗称“洗婴”。午时,酒席待客,曰“三朝酒”。同时,备油饭、油炸饼等礼品送娘家、媒人及亲友邻里,收到油饭之人,则还以米、面或红包。
做满月 满月之日,产妇抱婴儿出房,为婴儿剃胎发。用鸡蛋、鸭蛋、荆介(中药去风)和水煮成“剃头水”,自水中捞起鸡、鸭蛋在婴儿脸部、身上滚动比划,口中吟“鸡蛋面、鸭蛋身”,赞颂婴儿健美,再将蛋黄葱汁涂沫头顶以去污垢。剃落的胎发,用红纸包好和石子(加重用)放置厝顶,书香门第用来制作毛笔。家中请弥月酒,外婆家送弥月礼。
做度际 即做周岁。小孩周岁,外婆家送衣帽、鞋袜、手镯、银锁(上镌“长命富贵”)、玩具等。婴儿穿戴衣裳鞋帽和饰物,由大人扶抱着,一脚在门内,一脚在门外,大人朗声念道“出有得吃,入有得吃”,俗称 “接脚”。过后,取一托盘,内置弓箭、印章、算盘、钱币、文房四宝等,由小儿任意抓取,视其所抓之物以卜其志向前途,名曰“抓周”或“爬龟”。 是日备酒庆贺,长辈送红包。
特殊养育 孩子出生后,体弱多病或有冲忌,恐其夭折,须将孩子寄名于神或僧、尼为弟子,至成年完婚后结束,曰“寄名”;因无子,或以兄弟之子,或以他人之子为己子,或因孩子体弱多病,过房异姓,以保康宁,谓之“过房”;担心孩子难养、短命,认多子者为干爹、干妈,也有父母辈相处甚好而结成干亲的,称为“拜干亲”。境内还有念符治婴儿“夜哭症”和吃“百家饭”、穿“百家衣”、戴“百家锁”等育儿习俗。
婚嫁
传统婚俗 集美民间传统婚姻,男孩一般以24岁至26岁,女孩以18岁至20岁为多,有谚语云:“二十五男人是真铜(童),二十五女人是老人。”婚俗名目繁多,过程繁琐,大体可分六礼、嫁妆、上头、迎娶、拜堂、闹洞房、归宁等七个环节。
六礼 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项礼节。“纳采”也称合婚,俗称说媒。由媒婆到女家诉述男方求婚之意,并将男、女方年岁与生肖请算命先生合婚;若女家合意男方,同意“东床之选”后,则双方互交年庚“八字”,即“问名”;如“八字”相合,男方将占卜姻缘吉兆告知女方,并备礼送往女家,女方受礼,便为“纳吉”;女家收受礼饼等食物,分赠亲友及邻居,以示婚姻已定,出嫁有期,是谓“纳征”;“请期”,近代称“催妆”,男家择定迎娶吉日,照会女家,双方准备嫁女迎亲;“亲迎”也称“迎亲”,由男方备鼓乐仪仗彩舆和花轿到女家迎娶。
嫁妆 女家在嫁女前夕或当日,男方用春杆抬礼物至女家后,将陪嫁物品带回。旧时,女方陪嫁品有木炭、铅钱(铅片)、肥豕(野生植物)等吉祥物12种。嫁妆除家具、收妆台、床上用品、金银首饰外,红漆马桶必备。桶内放红枣、花生、橘子,以兆“早生贵子”,也称“子孙桶”。富人陪嫁除生活用品、金银首饰、银两钱币外,另有田园厝契及婢女作为陪嫁,今人或以工厂、股权作陪。
上头 称行成人礼,即在婚期前夜或当日清晨,将男女双方头发梳理为成年人的发式。新娘 “上头”前,请“好命人”(夫妻保老)“挽面”,即用纱线绞去脸上汗毛。女子出嫁时第一次“挽面”,称“开面”。
迎娶 结婚之日,新郎由媒婆引路携花轿前往女家。迎娶队伍前导举“字姓” 灯(书有男家郡望、姓氏),轿前悬挂两盏红灯。后有鼓乐,沿途燃放鞭炮。至女家时,女家关闭大门,媒人敲门,女家问曰 “何事?”媒人答“娶新娘”。女家稍启门缝,媒人依礼送红包一个,旋即门复关。媒人重新叫门,如此三次,方开大门迎客,俗称“拍门娶新娘”。新娘入轿,离家不远即从轿中扔出一扇,俗称“放心扇”,意在让父母放心。新娘进男家前,须先跨过冒烟的火炭,送嫁姆念道:“跨炭薰(烟)、年年春(剩余),明年抱乾埔孙(男孙子)。”新娘新郎进入洞房,坐于铺有黑布裤的板凳,同吃鸡蛋煮糖甜点,迎娶仪式毕。
拜堂 堂前置祖先牌位或遗像,燃香、鸣爆、奏乐。拜堂司仪多为福寿老人,司仪唱拜堂词,新郎新娘依序拜天地,拜高堂(父母),夫妻对拜,行跪拜大礼,礼毕回房。现今婚礼拜堂,改行鞠躬礼。
闹洞房 新婚日宴终客散后,平日好友于洞房内组织逗乐活动,增添新婚热闹气氛。内容有新郎新娘介绍恋爱经过、唱歌、给客人点烟、共咬一块糖等。闹毕,友散,夫妻行合卺礼,即喝“交杯酒”,寓意婚后同心同德,百年和合。旧时,后溪等地闹洞房称“吃冬瓜”,由宗亲长辈作“冬瓜诗”,如“月圆花好是良时,新婚夫妇笑嘻嘻,虔意请我吃冬瓜,先请太公钓鲤鱼。”诗毕,新娘扮姜太公,手持带火钓钩,立于高处,新郎口叼香烟扮鲤鱼蹲地,直至新娘将新郎香烟点燃。
归宁 婚后第四天,小舅子偕“母仔”(褓母)请新娘回娘家做客,称“归宁”。新娘须于当日天黑前赶回,娘家送甜米糕、红枣、带壳花生、连头带尾的甘蔗等,意为夫妻幸福甜美,有头有尾,早(枣)生贵子,多子多孙。有的带回一对或两对“鸡桃仔”(鸡仔),也称“娶(带)路鸡”,置于新房床下,公鸡先出,寓意新娘头胎怀男孩。
特殊婚俗 集美特殊婚俗有纳妾、入赘、指腹为婚、换亲、抢亲、童养媳、冲喜、休妻等。男子正妻之外另娶女子为配,称“纳妾”,亦称“讨小老婆”或“娶小姨”。妾的地位较妻子低。纳妾者主要为达官贵人、富家子弟,为妾者多为社会地位低贱的贫家女子。纳妾通常只举行简单的仪式或直接以财物购换,有的直接收随嫁婢女为妾。解放前,富人拥有三五个妻妾亦属正常。解放后,纳妾现象消失。男子到女家落户,称“入赘”,俗称“招子婿”,也称“卖大灯”。古时,赘婿均出自贫家,因出不起聘礼而以身质于女家,地位相等奴仆,生子随母姓。随着《婚姻法》的实施和观念的改变,赘婿已为人们所接受,男女平等,互相尊重。两女同时怀孕,指腹约定,产后若为一男一女,则结为婚姻,称“指腹为婚”。一般是亲朋好友,双方为密切两家关系,给未出生的子女预订婚约。男子求婚困难,且已年长,尚未婚配,父母求媳心切,采取的姑嫂易亲法,称作“换亲”。联姻事宜就绪,或因彩礼不足、婚期难定,或因男方内行不修、外貌不扬,女方有意拖延婚期或另择佳婿,男方即备花轿、打手上门劫持新娘,谓之“抢亲”。贫苦之家和客姓棚户为节省娶媳开支,为幼童抱养的小媳妇,叫“童养媳”。订婚以后,男子病危,提前结婚,称“冲喜”。妻如嫉妒,多口舌,不顺父母,不能生育,或有淫癖、恶疾、盗窃,丈夫据其一,均可遗弃之,名为休妻。男子丧妻再娶,称填房。女子已订婚,未婚而亡。到原定婚礼日,男方仍像迎娶新娘一样,用花轿将女子神主牌抬回家中,举行拜堂仪式后,将神主牌送入祠堂,名曰“娶鬼妻”。行此仪式后,该男子方可另娶别家女子。
新式婚姻 以爱情为基础,自由恋爱,提倡晚婚,登记结婚,为新式婚姻主要形式。婚姻关系确立后,即着手筹备婚房,置办家俱。在农村,多由男方料理;在城市,则由双方共同筹措。旧时繁文缛节大为简化,但男方仍遵求婚、送日子、送彩礼等主要礼节,女方亦有陪嫁之礼。花轿已被彩饰轿车代替,迎亲车队张扬过市,沿途鞭炮不绝。拜堂演变成简单的婚礼,城镇多在宾馆饭店举行。礼堂内张灯结彩,大红喜字高挂,程序大体有主婚人讲话、双方父母讲话、互戴戒指等。婚礼结束后,举行宴会,招待亲朋好友。现今提倡寡居老人再婚,再婚者一般不再举行婚礼,多为双方亲戚聚宴庆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