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集美 > 区情概况 > 历史名人
陈六使(1897-1972年)
时间:2016-09-14 15:17 阅读人数:

  陈六使,集美人,文确六弟。生于清光绪二十三年五月初八日(1897年6月7日),卒于1972年9月11日,享年76岁。

  六使5岁时父母双亡,赖兄长捕鱼为生,并入读集美小学。民国5年(1916年),仰兄长资助南渡新加坡。先在陈嘉庚谦益树胶厂做搬运工,继做领班。其勤劳刻苦,聪明好学,工余潜心钻研橡胶种植和经营之法,稍有积蓄后,与三兄文确、四兄科斗、七弟文章合资创立联和树胶公司,由文章管理。新厂甫创,经营不得法,生意亏蚀。六使遂辞去谦益厂工作,专心料理联和业务,很快扭亏为盈,业务兴盛。民国14年(1925年),陈氏兄弟复建益和树胶公司,购置橡胶园,新建树胶厂,六使任总经理,经营十载,发展成种植、加工和经营出口的橡胶企业。民国27年,益和注册为有限公司,规模迅速扩大,先后在马来亚、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和香港设立分公司,在伦敦和纽约设代理商,成为新加坡橡胶界的佼佼者,六使也被同行视作树胶界之翘楚。民国31年,日军侵占新加坡,益和被迫停产。民国34年,新加坡光复,益和恢复生产。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橡胶价格陡涨。六使把握时机,增加生产,扩大经营范围,业务蒸蒸日上,益和公司很快成为与李光前的南益橡胶公司并执新马胶业牛耳的最大橡胶企业。在此期间,六使创办或合资经营的企业尚有协和橡胶有限公司、亚洲联合企业公司、亚洲保险有限公司、亚洲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大石水泥有限公司、马来亚纸制品厂、合众纸厂、南洋商报、陈永义私人有限公司等,出任上述企业的董事长或总经理。同时涉足金融业,历任新加坡华侨银行董事、香港集友银行董事主席等,成为东南亚著名华人企业家。

  六使幼时家贫,读书甚少,南渡创业中深感文化底薄,故十分重视教育,兴办教育不遗余力。1930年代初,陈嘉庚企业遭受挫折,向友好劝募集美学校经费。当时,益和橡胶公司才初有发展,即慨捐每月500元。民国25年,嘉庚计划集资16万元,购买橡胶园400亩,以其收益充作厦门大学基金,六使捐助5万元。民国28年,嘉庚为遭日军飞机轰炸的集美学校募捐,六使认购上海华侨银行公债券100万元,以年息6万元作为集美学校基金。民国31年1月,日军侵略东南亚在即,陈嘉庚建议华人将经营所得汇存国内,一避风险,二作战后兴办实业。六使两次汇款共计700万元,嘱“集美学校如需用可以支取”。同年,集美学校以六使及李光前、陈济民、陈厥祥之汇款创办集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和集友银行。公司和银行均以每年盈利的20%补助集美学校。后六使增资香港集友银行,并出任董事长。香港集友银行至今仍源源不断地资助集美和厦门的教育事业。陈嘉庚曾多次表达对六使“铭感无任”之心声。1950年,新加坡中华总商会换届,六使由副会长接任会长,首倡赞助马来亚大学30万元,带动会员踊跃捐献。同年,六使出任福建会馆主席,极力筹募教育基金,扩充所属道南、爱同、崇福三校,新建光华学校和南洋女子中学。

  1953年1月,六使主持福建会馆执监委会议,倡议创办南洋华文大学,并认捐500万元。其在会上慷慨陈词:“全南洋群岛一千六百余万华人,为保障并发展母语教育,为维护伟大的中华文化,不可无南洋大学;为传播中华文化,以贡献于世界和平事业,也不可无南洋大学!”表示愿竭尽全力,即使破产也在所不惜。会后,297个华人社团组成南洋大学筹备委员会,推举六使为主席。华人社会掀起义卖、义捐、义赛、义演高潮,连巴士、的士、三轮车工友也开展义驶、义踏活动,总共募得叻币1045.68万元。福建会馆献出云南园450英亩土地作校址,并捐款60万元建设学校大礼堂。1954年,林语堂应聘出任南大校长,主持办学事宜,表示要将南大办成海外反共堡垒。六使自掏腰包30万元作遣散费,将林氏一干人众辞退。1956年 3月15日,南洋大学正式开学,六使任学校执行委员会主席,为南大的建设和发展呕心沥血,1964年因年迈而退休。1974年,南大理事会在校园内为之树立铜像。1980年,南洋大学与新加坡大学合并,25年间,为当地培养了成千上万的优秀人才。1984年,福建省人民政府追赠六使“乐育英才”荣誉牌匾,以纪念其为教育事业所立下的功绩。

  六使急公好义,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民国26年,六使接任新加坡树胶公会主席,发动会员为抗日救国募捐,为南洋筹赈会募得捐款129万元。民国28年,中华总商会筹建中华大会堂及图书馆,所需资金20余万元,六使认捐四分之一。1950年,六使出任福建会馆主席和中华总商会会长。是年,马来亚大学成立,其捐叻币30万元作该校基金。1951年,动员福建会馆董事捐款20.6万元,资助新加坡防痨协会建设防痨医院。1955年,以中华总商会会长身份,发动600多个华侨团体和8500多家商号参加签名活动,要求新加坡议会废除只用英语的规定,终于1959年迫使新成立的新加坡自治邦立法议会将华语作为会议发言语言之一。1957年5月,率新马胶商五人小组赴伦敦参加英马胶商会议,经过多轮谈判,达成协议,改变了长期以来新加坡胶市完全听命于伦敦树胶西商公会,华商经营十分艰难的局面,为华商争得平等权利。1957年,到泰国曼谷视察公司业务,捐泰币50万铢作为当地福建会馆侨校基金。1965年被聘为同安会馆名誉主席,翌年首捐为倡,认捐会馆大厦建筑基金的十分之一。此外,还曾担任怡和轩俱乐部董事会主席、《南洋商报》董事长,为华人公益事业贡献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