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村牧,字子欣,金门后浦人。生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卒于1996年8月29日,享年90岁。
民国14年(1925年),村牧毕业于集美中学,以优异成绩获学校“成美储金”补助,保送厦门大学深造。民国20年厦大毕业后回集美任教,民国23年春受聘任集美中学校长。次年年底,因人事关系辞职,被聘为马来亚麻坡中华中学校长。赴任途中,在新加坡为陈嘉庚劝留,应聘出任集美学校校董会董事长。
七七事变不久,金门沦陷,厦门常遭日军飞机轰炸。集美中学与师范、商业、农林、水产航海各校内迁安溪,成立联合中学,村牧兼任校长。翌年,高中部迁南安诗山,商校、农校和航校迁大田,成立集美职业学校。其商借校舍,选聘教师,筹措经费和粮食,奔波于各校之间,备尝艰辛。民国30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攻占星马,侨汇被截于国民政府财政部。其奔走各地,请求政府拨款,呼吁各界支持,以解决办学经费。同时带头减薪,与全校师生开源节流,同舟共济,苦心孤诣,坚持数年,直至日本国宣布投降。抗战胜利后,学校回迁集美。此时之集美校舍,经日军破坏,已是残垣断壁。村牧遵照陈嘉庚的意旨,制定《集美学校复员计划》,分别轻重缓急,主持校舍修葺和重建工作,保证学校如期复课。
解放战争期间,村牧不计安危,多次拒绝国民党当局来校搜捕,一批革命师生幸免蒙难。民国38年秋,厦门处于白色恐怖之中,诸多社会名流被挟持去台湾。陈厥祥电邀其赴港以避,村牧婉言以谢,组建集美学村自卫队,制止多起国民党散兵游勇盗窃财物、侮辱妇女事件。1949年9月23日,集美解放。11月11日,败退台湾的国民党当局出动飞机轰炸集美,29人罹难,校舍被毁,学校被迫再次搬迁。清理和修葺被炸校舍,处理罹难师生善后,选择临时校舍,安排设备搬运,诸多繁杂事务,村牧无不躬亲督阵。1930—1940年代,村牧尚被新加坡侨商李光前和槟城侨商刘玉水聘为董事长,筹建并主持南安国光小学、中学和惠安荷山中学。其百折不挠的办学精神,深得全校师生爱戴,陈嘉庚赞其:“先生名誉著满闽南,立志以教育为后生造福。”
村牧在一心办学的同时,十分关注学校驻地民生。民国27年5月,集美遭日军炮击,村民四处逃难。其召集集美族长、保长会议,商讨难民生产自救事宜,呈请同安县难民救济分会拨款救济集美孤贫鳏寡,划定西井、东边、湖里一带为难民救济所,收容难民1000余人。翌年5月,呈请省救济委员会获准,改同安县华祥农场为难民垦殖场,组织难民49户200余人进场垦殖土地2000余亩。又提供农林学校农场做集美村民垦殖场,安置村民16户领耕,并商请陈文确同意,以其在校存款发放半年生活费用,为之解决种子、耕牛、农具之需。垦民收获后,与学校对半分成,租税由学校缴纳,直至抗战结束,农校回迁。民国35年,侨商陈文确、陈六使兄弟汇回国币1000余万元,委托村牧用于救济贫苦、扶助生产和学村建设。村牧召集集美各角和学校代表会议,成立集美学村建设委员会。经调查摸底,发放贷款和赈济161户804万元,采购粮食用于平粜200万元,其余用于村落和道路整修、卫生防疫等。“双十一事件”后,陈文确再次拨出1500美元,交村牧用于灾民救济。村牧如法实施,井井有条。
集美解放后,村牧继续主持校务。1956年1月,集美学校校董会撤销,改设集美学校委员会,村牧被聘为校委会委员兼集美侨校副校长。“文化大革命”期间,村牧被安排到集美中学图书馆管理书库。“文革”结束后,先后担任省政协4—7届常委、市农工民主党名誉主任委员、福建省与厦门市金门同胞联合会名誉会长,集美校友总会、厦门大学校友总会副理事长、理事长和名誉理事长,集美学校委员会顾问等职。耄耋之年,仍积极参与陈嘉庚思想的研究、事迹整理与宣传工作。发起成立集美陈嘉庚研究会,创办《陈嘉庚研究》会刊,筹建陈嘉庚生平事迹陈列馆和陈敬贤资料陈列室,指导鳌园、归来堂、陈嘉庚故居等文物古迹的修复,先后发表《陈嘉庚伟大光辉的一生》、《兴学育才,老而弥坚——陈嘉庚战后办学指示》、《学习陈嘉庚先生的伟大精神》、《新加坡访问记》等文章,不愧为陈嘉庚精神不遗余力的实践者和宣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