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圣才,板桥后垵社人。生于清光绪二十九年四月初七日(1903年5月14日),卒于2002年5月26日,享年100岁。
圣才出生于基督教家庭,少时先后就读溪岸小学、鼓浪屿养元小学、寻源中学,民国13年(1924年)毕业于福州协和大学。民国3年加入中华革命党,担任通讯员。在协大期间,参加五四运动和锄奸团,参与营救锄奸团团长林梅生出狱行动,与黄嘉惠等在学生中发展国民党员数百人,组织讨贼军第二路军,攻打督军衙,迎接许崇智军进城。
民国13年秋,圣才返厦。其时大哥张学习已承办培文印字馆,创办《思明日报》并任社长,圣才出任《思明日报》总编。翌年,与黄其华承办厦门双十乙种商校,并更名双十中学,任副校长。民国16—20年,先后担任厦门建筑总工会秘书长、中国婢女救拔团副理事长、厦门抗日救国会总负责人、闽南22县抗日团体联合会负责人,组织和领导与国民党当局的斗争和抗日活动。民国21年,在上海参加中国生产革命党。年底回厦,创办《厦门日报》。翌年11月,参加“闽变”(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发动的抗日反蒋事件)。“闽变”失败后,负责退却人员的安排善后工作。民国25年底,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冠以“中共分子”之名逮捕入狱。翌年春,因查无实据,经朋友营救出狱。同年5月,避走上海,担任上海华联通讯社社长和中华国民拒毒会副总干事,参加“七君子”(指被国民党当局逮捕的爱国会领导人沈钧儒、邹韬奋、李公朴、章乃器、王造时、史良和沙千里)发起的全国抗日救国联合会,投身于抗日救国宣传活动。不久,被派往南洋筹建分会,途经厦门时再次被捕,经军统闽北站站长、友人张超营救出狱。旋复因与李济深来厦代表接头第三次被捕,被关进南京陆军监狱。西安事变后,国共合作,圣才于民国26年8月8日获释。应戴笠所邀,参加军统,担任军统厦鼓特别组组长,从事抗日情报工作。同时创办《抗日新闻》日报,进行抗日宣传。同年11月出任省政府参议员,12月被张超派往菲律宾做争取华侨工作。途经香港时会见中共华南局负责人连贯,参与组建福建救亡同志会。抵菲完成动员华侨支持抗日,成立福建救亡同志会菲律宾分会后,于翌年4月回到福州。5月10日,厦门沦陷,闽南军统瘫痪,圣才接任军统闽南站站长。为躲避时任福建绥靖公署主任亲日派陈仪的报复,8月转道香港、汉口至上海,组建军统第七组继续进行抗日情报工作。一次联络时不慎遭法租界巡捕房拘捕,经军统局营救获释。民国28年底被派往菲律宾搜集日、美情报。途中在香港逗留年余,与郭阴棠合办《为公》周刊,刊发陈仪罪状,会同福建救亡同志会,配合内地发动民众开展反陈活动,迫使陈仪下台。民国30年3月,抵达菲律宾,任军统潜伏组组长,搜集到大量日军情报。其中有日军将偷袭珍珠港和南下等重要情报,惜未引起美方重视,造成珍珠港被袭、马尼拉沦陷的严重后果。民国34年8月,抗战胜利,圣才获国民政府授予的“抗日英雄”称号和“青天白日”勋章及奖金2万元,晋升少将军衔。9月,与陈乃昌等人在上海创办《真理与自由》刊物。翌年6月,圣才请求脱离军统获批。嗣后,相继创办厦门互惠实业有限公司、上海启南实业公司,出任福建农林公司副董事长、中国工矿银行董事。民国35年秋加入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民国36年当选厦门参议会议员,民国37年5月由“民联”转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福建省委员会。10月前往香港,会见中共华南局书记潘汉年。回福建后,从事策反与营救工作。在厦组织厦门各界人权保障会,开办新绿书店。翌年1月,被聘为省银行董事,在厦创办《海疆日报》。2月被任命为省农村复兴委员会秘书长。8月离厦,前往闽中解放区。10月17日,随解放军返回厦门。
解放后,圣才外派香港,从事对台工作。1953年,出任福建省博物馆筹建处副主任、省政协委员。1955年5月,因受所谓潘汉年、杨帆“反革命案”株连被捕入狱。1958年8月出狱后,被流放将乐、建宁山区监视劳动。1968年4月于流放地再次被捕,囚禁于省看守所。1975年12月无罪释放,恢复省政协委员、民革省委委员、民革中央团结委员、厦门双十中学董事会董事长、厦门市教育基金会名誉会长等职务。1975年离休,2002年5月26日于厦门逝世。